客服电话:
400-888-0826

好货运客服微信

十堰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原文)

TIME:2022-06-17 13:37:49 HOT:0来源:十堰市人民政府
栏目分类 好货运广告 猜你喜欢

十堰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


第一章概述


1.1规划背景


十堰市位于秦巴山区东部、汉江中上游,地处鄂、豫、陕、渝四省毗邻地区,坐拥“武当山”“丹江水”“汽车城”三张世界级名片,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地、汉江生态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在维护我国水生态安全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全市交通运输系统抢抓发展机遇,持续扩大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提升运输服务水平,全市交通运输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依然表现出“大而不强、通而不畅”,总体质量不高、结构不优、发展不均衡等短板弱项。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和十堰“争当标兵、走在前列、开创新局”的关键阶段,更是全省综合交通“建设交通强国示范区、打造新时代九省通衢”和十堰建设交通强市的重要起步期。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当前既面临着国家、省级多重战略叠加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时期全省、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期盼,以及交通运输行业自身补短板、强基础、提质效的现实需要。


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推进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发展质效,全面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全市综合交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服务支撑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强大动力,更是十堰交通运输系统在“十四五”及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历史使命。高起点、宽视野、前瞻性地谋划十堰交通发展战略,明确“十四五”期交通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有利于进一步强化交通运输行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对于十堰打赢疫后重振的民生保卫战、经济发展战,开启交通强市建设新征程和谱写新时代十堰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均具有重大意义。


根据十堰市人民政府对全市“十四五”发展规划的总体安排和部署,按照交通运输部、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编制的有关要求,十堰市交通运输局组织开展十堰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的研究工作。


1.2规划范围和期限


规划范围:十堰全市域,包括9个县市区,国土面积约23680平方公里,同时考虑与周边相邻县市的设施衔接。规划研究涵盖公、铁、水、空、邮政、物流等多种运输方式,涉及基础设施、运输服务、科技智慧、绿色安全及行业管理等多个领域。


规划期限:规划期为2021-2025年,并对全市2035年交通远景目标进行展望。部分项目根据实际需求,仅纳入规划总体布局并启动研究,不计入“十四五”完成规模。


1.3规划依据


1.国家层面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


(4)《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


(5)《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


(6)《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7)《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2016-2025年)》;


(8)《交通强国建设纲要》;


(9)《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


(10)《中国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白皮书;


(11)《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年)》;


(12)《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2030年)》;


(13)《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


(14)《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


(15)《农村公路中长期发展纲要》;


(16)《交通运输部关于推动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的指导意见》(交规划发〔2020〕75号);


(17)《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进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问题的意见》(交政研发〔2020〕96号);


(18)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的相关精神;


(19)国家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的通知》〔2021〕第13号。


2.湖北省层面


(1)《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3)《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的实施意见》;


(4)《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的通知》(鄂政发〔2020〕19号);


(5)《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交通补短板工程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的通知》(鄂政发〔2020〕50号);


(6)《湖北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


(7)《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湖北省实施方案(2019-2021年)》;


(8)《交通运输部关于湖北省开展现代内河航运建设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交规划函〔2020〕411号);


(9)《湖北省省道网规划纲要(2011-2030年)》;


(10)《湖北省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


(11)《湖北省内河航道网规划(2017-2035年)》(待批复);


(12)《湖北省通用航空中长期发展规划》;


(13)《湖北省“十三五”民用航空发展及中长期机场建设规划》;


(14)《湖北省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15)2021年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交通运输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的相关精神;


(16)湖北省推进区域发展布局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应勇同志在交通建设专题会议上的讲话〉的通知》(鄂区域发展〔2021〕11号);


(17)湖北省推进区域发展布局实施工作领导小组《襄十随神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实施意见》(鄂区域发展〔2021〕7号)。


3.十堰市层面


(1)《中共十堰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十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3)《中共十堰市委、十堰市人民政府关于新时代推动十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新车城、绿色示范市”的实施意见》(十发〔2021〕13号);


(4)《十堰市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交通补短板工程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


(5)《十堰市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


(6)《十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


(7)《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十堰市实施方案》;


(8)《十堰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9-2035年)》(征求意见稿);


(9)《十堰市“十四五”及中长期铁路规划》(送审稿);


(10)《十堰港总体规划》;


(11)《十堰武当山机场总体规划修编》;


(12)《十堰市“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13)《十堰市“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14)《十堰市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实施方案》;


(15)《十堰市丹江口库区综合立体交通规划(2019-2035年)》;


(16)《十堰市环库沿库生态旅游公路规划(2018-2030)》;


(17)2021年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交通运输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的相关精神;


(18)规划调研期间收集的其他相关材料和数据。


第二章发展基础


2.1发展成就


“十三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交通运输厅的大力支持下,十堰交通运输系统抢抓重大机遇、应对重大挑战、经受重大考验、取得重大成果,奋力实现了交通运输发展新跨越,为全市经济社会快速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回顾过去五年十堰交通运输发展,集中体现在“四个最”。一是投入强度最大。五年累计完成了交通总投资786亿元,是“十三五”规划目标588亿的1.34倍,是“十二五”时期完成投资422亿元的1.86倍,完成投资规模居全省前列,在扩内需、稳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项目实施最多。五年实施启动了150余项重点交通项目,其中120多个项目已顺利建成,十西高铁、十巫高速、十淅高速、滨江新区至武当山快速通道、竹山通用机场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全市交通面貌日新月异。三是发展速度最快。五年先后取得了武当山机场通航、汉十高铁开通运营等交通领域重大突破,全市全面迈入“高速”“高铁”“高飞”时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四是群众受益最强。五年推动实现了撤并村通达沥青(水泥)路、20户以上自然村通畅、村村通客车、村村通邮(物流)“四个”100%,320余万十堰人民“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1.综合立体交通建设成效显著


铁路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汉十高铁建成运营,十堰全面迈入“高铁时代”,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多个城市实现高铁联通。十西高铁开工建设,东西向高速铁路通道已现雏形。全市铁路运营总里程达到219公里,其中高速铁路约74公里。


水运建设力度持续加快。汉江白河至丹江口段航道整治工程完工,夹河、孤山航电枢纽建成发电,全市航道通航里程达到763公里,汉江十堰境内231公里基本实现四级航道贯通。省政府将十堰港列为湖北省重要港口,现已建成8大港区237个生产性泊位,港口吞吐量达到400万吨/年,“一城一港”骨架基本成型。


公路网络不断加密完善。十巫中、十淅、十巫北等高速公路加快推进,全市已建在建高速公路达到625公里。沧浪洲、兰滩口等跨江桥梁建成通车,岳竹关、杨岔山等隧道顺利贯通,曾经“山里山外两重天”的局面彻底改变。土武一级公路丹江段、丹陶一级公路等国省干线相继通车,风神大道三期、房县环城北路等交通廊道竣工通车,全市普通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到82%。“十三五”以来,全市共完成新改建一二级公路1300公里,公路总里程达到3万公里(全省第4),100%的县市区通达高速公路和绕城一级路,99%的乡镇实现了二级及以上公路连通。


民航发展迈上新台阶。武当山机场目前已开通24条航线,通达35个城市,2019年旅客运输量突破150万人次(全国86位),迈入全国百万级机场行列。全市通用航空取得阶段性成果,竹山通用机场正式开工建设,竹溪、丹江口等通用机场项目前期工作正在加快推进。


客、货枢纽建设有序推进。高铁十堰东站、丹江口南站、武当山西站等一批综合枢纽建成运营,全市三级以上客运站达30个,城区实现高铁、民航、出租、城际客运、公交等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县城实现二级及以上客运站全覆盖,具有农村客运始发班线的乡镇建有客运站比例达100%。林安、华西、佰昌、寿康、昌升、鄂西北集散中心等一批现代物流枢纽建成使用,市城区已建成干支衔接型物流枢纽2个,物流园区6个,末端配送站50个,末端配送网点1000多个。“十三五”以来,全市新改建客运物流站场项目26个,有力推动了全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


2.交通运输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客运服务水平不断增强。面对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统筹推进全市客运协调发展,已开通各类客运班线872条,省内市际、县际以上公路客运班线公司化率实现100%。积极推进“一县一网一公司”模式,通过城区周边公交化、乡镇定线定点发班、分散出行区域发班、偏远地区预约发班等方式实现农村客运全覆盖,全市行政村通客车率达100%、城区周边乡镇通公交率达100%,行政村通公交比例达30%,竹山县入选全国第一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积极推动旅游客运发展,成功打造郧阳岛至太极湖、丹江大坝至小太平洋等多条水上旅游黄金线路。网约车、共享单车、定制公交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让人们享受到了便利,也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货运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全力推进“市、县、乡、村”四级交通物流体系建设,全市100%的县市建有物流中心,80%的乡镇建有物流综合服务站,60%的行政村建有物流服务点,100%的行政村通邮。突出试点引领,积极推行“一县一试点”,全市5个农村交通物流项目纳入省级试点示范,创建率位居全省之首,竹山县农村物流典型事例被交通运输部编入2019年《农村物流发展典型案例集》。深化“物流+客货运班线”“交通+邮政”“物流+电商”融合发展,探索农批对接、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直供直销等物流服务模式,全市农村物流货运班线乡镇覆盖率100%,行政村覆盖率90%以上。物流龙头企业得到培育壮大,全市A级物流企业已达34家,亨运、林安、寿康、新合作等被确定为湖北省重点物流企业。


运输结构调整成效初显。深入贯彻落实《湖北运输结构调整实施方案》,大力推进全市运输结构调整三年攻坚行动,积极引导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建成湖北农夫山泉均州工厂和京能热电铁路专用线,全市公水联运运输量达503万吨,公铁联运运输量达126万吨,铁路集装箱多式联运达2000TEU,公转铁年运量达26.85万吨。


3.交通战略支撑能力持续增强


交通扶贫攻坚取得扎实成效。紧紧围绕交通扶贫“两通”兜底目标,把修建富民路作为“头号工程”,五年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1.52万公里,撤并村及20户以上自然村通畅率100%,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8万公里,贫困地区交通落后面貌发生根本改变。积极推动“交通+旅游、产业、扶贫”等发展新模式,五年新改建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2500公里,建成贫困地区旅游渡运码头3个,全市3A级以上景区通等级路比例达100%,A级以上景区全部通旅游路。扎实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全国“四好农村路”运输服务现场会在十堰召开,竹山县入选全国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丹江口市、竹溪县和10个乡镇分获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示范乡镇。一条条平坦大道连结了城市和农村,成为全市人民脱贫致富的动力源泉,为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交通保障。


交通先行地位愈发凸显。十堰入选全国首批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创建城市,成为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在全国、全省交通战略定位明显提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交通发展,市四大家领导多次深入交通项目建设一线调研指导,现场协调解决难题。各县市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积极推动重大项目落实落地。全市“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上下联动、多措并举”合力办交通的格局进一步稳固拓展。


重大战略举措加速落实。深入对接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提请市政府批复了《十堰市环库沿库生态旅游公路规划(2018-2030)》《丹江口库区综合立体交通规划(2019-2035)》等重大交通规划。服务中部地区崛起,强化与相邻省市沟通对接,针对十巫南、郧(西)商(南)等省际高速节点,及争取十堰至安康高速铁路等纳入国家规划保持密切联系,形成发展合力。全力攻坚交通三年四大攻坚战,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农村公路和水运发展三年完成投资分别位居全省第三、第一、第二和第三,连续两年获省政府表彰奖励。在交通部、省交通运输厅的统一部署和安排下,全面高效完成境内高速公路ETC推广使用工作任务。


国检国评硬账硬结。代表全省接受交通运输部“十三五”国省干线公路养护管理治理能力评价、“十三五”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质量第三方评估,顺利通过部“十三五”普通公路“国检”、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质量评估、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和城乡交通一体化示范创建验收等“四大国考”,得到了考核组领导和专家“路域美、品质高、物流畅、服务优”的评价。五年来,全市“四好农村路”建设、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公路治超、交通扶贫、建设筹融资等工作先进经验模式在全国全省推广。


4.绿色平安智慧交通加快推进


绿色交通发展亮点纷呈。长江大保护交通三大战役取得显著成效,全市累计取缔非法码头58个,清理岸线8295米,岸线复绿17万平方米,非法码头、“三无船舶”全部处置到位,丹江口库区营运船舶实现“零排放”。全面开展生态廊道建设,累计创建“畅安舒美”示范路2300公里,建成停车区(停车港湾)50个、观景台110个、交通厕所30个,G209十堰段“畅安舒美”示范公路创建工程获得中国公路养护工程奖,环丹江口库区生态旅游公路被誉为最美山水公路。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扎实推进,累计投入使用新能源配送车辆968辆,充电桩668个,全市城市配送吨公里运输成本下降12%。大力推广新能源装备应用,城区出租车油改气全部完成,新能源、清洁能源公交车占比达90%。


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面对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全市交通运输系统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保通保畅,为打赢全市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坚实的交通力量。狠抓公路安全生命防护“455”工程,率先在全省完成1.2万公里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建设任务,实现了安防工程全覆盖。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累计实施临水临崖等地质灾害整治40处,危桥改造255座,隧道加固整修86座。加大应急设施设备建设力度,建成丹江口库区50吨级船舶溢油应急设备库和区域最大的市级公路应急储备中心。积极组织开展交通运输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和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深入开展标准化工地、品质工程、平安工地等创建活动,全市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稳中趋好。


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加快交通信息化建设进程,全市交通运输应急指挥中心信息平台项目加快推进,市物流公共配送信息平台建成并与交通运输部实现对接。交通信息监测能力不断提升,全市“两客一危”重点车辆动态监控设备安装率、农村客运车辆动态监控率实现两个100%,重点区域、主要线路实现24小时监控。累计建成8处不停车超限检测系统和5处电子抓拍系统,省、市、县三级公路治超、驾驶培训实现监控联网。着力打造“互联网+”便捷交通,全市二级以上客运站全部实现联网售票,新建智能化公交站点113座,“车城通”公交卡使用范围扩展至全国80多个大中城市,12328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高效运行。


5.交通行业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重点领域改革有力有序推进。全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落实落地,市公路养护中心正式挂牌,市道路交通执法支队、市水路交通执法支队组建成立。坚持开门办交通,通过“四个一点”“筹资”,运用PPP(BOT)、EPC、建养一体化、招商引资等模式融资,做大做强交投平台盘活资产运营,五年累计争取部省补助资金114.8亿元,筹融资交通建设资金273亿元,有力破解“钱从哪里来”的交通建设资金瓶颈。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市级行政审批事项较2015年减少近20%,“一网通办”实现全覆盖,业务平均办理时间缩减50%。深入落实交通运输领域各项减税降费政策,货车检测“三检合一”落地实施,驾培行业“计时培训、按学时收费、先培训后付费”服务新模式覆盖率达100%。


行业管理持续加强。全面推进干线公路精细化管理、预防性养护制度,累计实施路面大修278公里,中修451公里,全市国省道路面平均PQI从2016年的80.2提升到85,农村公路管养率、市县两级管养机构设置率、人员到位率和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率实现四个100%,农村公路“路长制”经验得到省交通厅肯定,丹江口市入选全国深化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试点地区。结合美丽乡村等建设,大力开展路域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累计打造美丽农村路3500公里,在全省率先开启路域环境治理新模式。强化上下联动抓治超,城区大峡、竹溪兴隆等3个治超站被评为省级“标准化治超站”,全市公路超限超载控制率常年在3%以下。全面加强依法行政,行业扫黑除恶向纵深开展,道路水路打非治乱攻坚行动取得显著成效,运输市场秩序全面好转。


党建和文明创建成果丰硕。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抓实机关党建“六化管理”,推动系统各级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坚持“抓本级带下级”,压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大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积极开展“建功十堰交通”主题演讲、“最美”系列评选表彰等文化活动,唱响交通“好声音”、弘扬社会“正能量”。五年来,全系统共有100多人次获国家、省、市荣誉及表彰,涌现了“全国劳动模范”张龙、“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尚云、“中国好人”陈本贵、全国交通运输系统抗疫先进个人张士虎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市交通运输局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六连冠。


2.2存在的问题


“十三五”以来,十堰市综合交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新时期全市经济产业发展更高需要、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更高向往、现代化交通体系更高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短板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有待进一步巩固


综合运输通道仍不健全,功能方式亟待优化。武汉经十堰至西安通道能力不足、瓶颈问题凸显,武汉至西安高速铁路通道仍未贯通。福银高速十堰城区段高峰时段断面交通量已突破30000pcu/d,节假日拥堵严重。汉江主航道等级偏低,水运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荆十安、洛十宜通道运输方式单一,十渝通道尚未贯通,十堰与宜昌、恩施等鄂西南地区交通联系不便,与川渝等重要城市群联系不畅,难以发挥“四省通衢”的交通区位优势。


综合交通网络布局不完善,覆盖连通不够。市域南北向缺少铁路通道,郧西、竹山、竹溪、房县等4县仍没有铁路连通,铁路整体覆盖面亟待提升。堵河等支流航道通航条件整体不高,现有港口码头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水平低,吞吐量小,内河水运整体发展相对滞后。高速公路网络布局仍需进一步优化完善,城镇产业轴带国省干线等级不高,穿城绕镇路段拥堵加重,整体质量仍需提高。武当山机场尚未开通国际航线,辐射带动能力有待加强;全市通用航空及产业发展亟需提速。


区域间、城乡间发展不均衡。竹山、竹溪、房县等南三县目前交通出行仍以公路为主、方式单一,受地形条件等限制重要乡镇间出行主通道尚未形成,交通整体发展水平仍显落后。农村地区骨干通道技术等级总体偏低,88%的县道路面宽度小于6米。承担重要出口功能的农村公路通道单一,路网韧性不强,16个乡镇没有实现“双通道”。乡村基础网络延伸连通的需求仍然迫切。“重建轻养”“以建代养”现象仍然存在,“畅返不畅”“油返砂”等现象突出,公路路况及出行环境有待改善。


2.交通运输服务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客运服务品质仍待提升。全市综合型客运枢纽数量仍然偏少,铁路、民航客运覆盖仍显不足,部分已建公路客运站场功能单一,各方式间在硬件设施和运营管理上未完全实现无缝对接,一站式服务不连通、一体化换乘不便捷。旅客联程联运仍处于起步阶段,个性化、多样化运输服务产品供给能力有待提升,对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出行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货运组织方式效率仍需优化。2019年,全市综合货运量铁路、公路、水运占比为2:80:18,综合运输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艰巨。多式联运发展整体滞后,先进运输组织模式和技术手段推广应用不够,全市物流园区功能同质化现象较普遍,农村物流网络仍不健全,物流成本仍然偏高。


综合交通衔接融合发展不足。港口、机场、铁路站等集疏运通道和能力建设还需进一步补强,城市内外交通衔接不畅,出入口交通拥堵现象频发。综合交通与现代农业、先进制造、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仍然不足,对产业基地、物流园区、旅游景区等重要节点的支撑作用有待加强,难以适应新时期生产、配送等服务需求。


3.交通运输转型升级有待进一步强化


绿色交通体系亟待完善。土地、环保等外部环境约束持续增强,但绿色发展理念在交通规划建设过程践行力度仍然不够,交通基础设施沿线路域环境综合整治和裸露山体综合治理恢复有待强化,交通节能技术与清洁能源运输装备的推广仍需加强,交通领域整体污染防治压力仍然较大。


智慧交通发展基础薄弱。全市综合交通信息化建设缺乏顶层设计,部门、企业交通信息平台各自发展,信息资源互不联通、应用范围有限,信息孤岛现象仍然存在。交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不够,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不广,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装备、运输方式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不高。


平安交通建设有待深入。十堰地处秦巴山区东部青峰断裂带,地质条件差,早期交通基础建设中大填大挖现象严重,目前全市地质灾害隐患较多,运行风险较高。农村公路安全行车条件相对落后,危桥数量大,超限检测站、航标设置等交通安全设施建设有待加强,交通运输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应急救援中心、人员、装备还需进一步补充加强,对突发事件、重大疫情的交通运输应急保障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应急保障能力有待提升。


4.交通行业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综合交通发展缺乏有效统筹。当前,全市各交通方式间统筹难、协调难的问题仍然存在,部分综合性项目立项阶段缺乏统筹、建设阶段衔接不够、运营阶段协同不足,没有形成整体合力。交通与旅游、商贸等相关行业间协调衔接机制仍有待完善,交通+旅游、产业等很多能够融合发展的项目各自布局,没有发挥最大经济效益。各市县战略方向有别、关注重点不同,全局与局部矛盾日渐显现,跨区域通道规划建设不同步现象时有发生。


行业管理效能亟待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仍需进一步深化研究,“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监管等新型监管机制有待探索和落实。养护运行机制改革有待深化,尤其是农村公路建养机制亟待完善,养护市场化水平有待提升。项目投融资改革、应急体制改革等关键领域改革还需破题攻坚。超限超载、非法运输等行政执法的重点领域尚需强化,法制交通建设中执法不规范、装备不齐全、信息化手段落后等短板问题凸显,县市区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改革仍需加快推进。政策法规、人才队伍建设等需要深入推进。


交通资金短缺问题日益突出。随着控制趋严,市域交通融资平台融资渠道进一步收窄、融资难度逐渐加大、融资成本也偏高。十堰地处鄂西北山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成本较全省其他地区偏高,但目前全省交通补助标准基本一致,同等条件下交通建设资金缺口更明显。对于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等需求旺盛、社会效益高的项目,全省补助规模有限,市县政府财政收入有限,资金配套困难,建设难度较大。部分交通基础设施公益性强而收益弱,对社会资本吸引力有限。港口码头、物流站场等市场化程度高的项目,普遍面临着招商引资难度大,投资主体难以落实的困境,整体综合交通发展资金缺口较大。


第三章形势与需求


3.1宏观政策分析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即将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经济由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消费结构不断优化调整,交通强国、乡村振兴等战略深入实施,未来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十堰位于鄂豫陕渝四省毗邻地区,是中部地区崛起、汉江生态经济带等国家多重战略叠加区域,要紧扣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省级战略,找准发展定位,“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奋力谱写十堰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3.1.1国家层面


1.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发布,擘画了中国未来5年以及15年的发展新蓝图。《纲要》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各种运输方式一体化融合发展,提高网络效应和运营效率。并在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构建快速网、完善干线网、提高交通通达深度,推进城市群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和构建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体系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安排部署。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昭示我国即将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十堰市要深刻认识到进入新发展阶段,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服务性行业的地位没有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先行官”的职责使命没有变,“适度超前”发展的特征和要求没有变,要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方位新形势新要求,在国家现代化建设新实践中展现交通人的实干担当。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十堰交通要坚持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为统领,努力当好现代产业体系协调发展的坚实支撑、内外经济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纽带、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保障基石、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促进共同富裕的开路先锋,推动新发展理念在更深更广层面落地落实,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为谱写新时代十堰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2.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基于“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在国内外环境发生显著变化的大背景下,推动我国开放型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经过“十三五”5年持续奋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又跃上新的大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会议强调,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既要在战略上布好局,也要于关键处落好子,在一些关键点上发力见效,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


2021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和畅通的国内大循环,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需要水资源的有力支撑。要深入分析南水北调工程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发展和安全,遵循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重大水利工程论证原则,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科学推进工程规划建设,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要加强组织领导,抓紧做好后续工程规划设计,统筹工程投资和效益,加强多方案比选论证,尽可能减少征地移民数量,要继续做好移民安置后续帮扶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交通运输连接生产和消费两端,是畅通产业经济循环的重要环节,是服务构建现代产业和流通体系的关键力量,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基础和保障作用。十堰要加快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一是要扭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进一步提升全市交通供给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继续发挥“先行官”作用,先行发展、夯实基础,做好“铁、水、公、空、管”各方式、“建、管、养、运”各阶段、“城际、城市、城乡、农村”各区域协同协调均衡发展,助力筑牢国民经济循环底盘。二是要加强交通科技创新,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与交通产业深度融合,打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交通网络,推动科技创新在畅通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三是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总要求,强化交通与国土空间协调统一,加快促进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发挥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等示范项目的引领作用,以交通运输的绿色发展支撑美丽十堰建设。四是要继续深化交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进“放管服”改革,实现“一网通办”,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消费潜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蓄势聚能。


3.加快交通强国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


2019年9月和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两个纲要共同描绘出我国未来交通发展的宏伟蓝图,共同构成了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顶层设计。其中,《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强支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则提出了建设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发展目标,从优化国家综合立体交通布局、推进综合交通统筹融合发展、推进综合交通高质量发展等三方面部署了12项重点任务。


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构建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情、着眼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是新时代做好交通工作的总抓手。2021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交通运输服务保障扎实推进,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形成,交通运输新技术新业态蓬勃发展,人民满意交通持续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在服务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了新作为。今后一段时期,要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为统领,加快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奋力建设人民满意交通,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当好先行。


十堰要始终以《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为指导,立足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人民需要、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围绕“基础设施、交通装备、运输服务、科技创新、安全保障、绿色发展、开放合作、人才队伍、治理体系”九个方面,加快十堰交通强市建设,打造交通强国十堰样板。围绕推动“三个转变”、打造“四个一流”,更加注重质量效益、一体化融合和创新驱动,构建现代化高质量的综合立体交通网,把美好蓝图变成现实。


4.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了“三步走”的时间表,即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2020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2021年2月,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意见》从加强乡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对交通运输作出了部署。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必须看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面对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十堰市要围绕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巩固拓展交通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当好交通先行。一是打通市内主要运输通道,加强乡村与城镇之间的交通联系,推动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二是着力补齐农村交通短板,提高网络覆盖广度深度,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交通保障。三是推动交通跨行业融合发展,依托当地特色打造精品交通路线,助力当地资源产业开发;四是改善农村居民出行条件,完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提升运输服务均等化水平,努力建设人民满意交通。


5.深入实施汉江生态经济带战略


2018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十堰市全境纳入规划范围。《规划》明确了关于汉江生态经济带国家战略水源保障区、内河流域保护开发示范区、中西部联动发展实验区、长江流域绿色发展先行区“四大定位”,构筑了“两区四轴”的空间布局,提出了围绕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打造美丽、畅通、创新、幸福、开放、活力“六个汉江”的发展目标。


为加快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国家战略在湖北落地落实,2019年8月,湖北省发改委印发了《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湖北省实施方案(2019-2021年)》。2020年1月,《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十堰市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出炉。《方案》提出要统筹推进“美丽十堰、畅通十堰、创新十堰、幸福十堰、开放十堰、活力十堰”建设,加快建设“现代新车城、绿色示范市”,致力于将十堰打造成为湖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汉江流域重要枢纽城市和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


十堰市是汉江生态经济带的重要枢纽城市,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重大战略,不断增强对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支撑力。一是围绕“美丽十堰”,持续做好船舶污染防治、非法码头治理、岸线资源清理整顿三大战役,大力推行绿色低碳交通发展模式。二是围绕“畅通十堰”,加强铁、水、公、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设,着力打造内外通畅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三是围绕“创新十堰”,加快推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先进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推广,打造数字交通、智慧交通。四是围绕“幸福十堰”,提升中心城区的交通枢纽地位和辐射带动能力,强化区域交通协调协同联动发展,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均衡化。五是围绕“开放十堰”,加快与汉江流域城市沟通合作,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六是围绕“活力十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人才培养、进一步畅通融资渠道。


3.1.2湖北省层面


1.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着力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


中共湖北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描绘了未来五年以及到二〇三五年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2021年4月,《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湖北纲要》)正式发布。《湖北纲要》提出“十四五”时期,我省处于战略机遇叠加期、政策红利释放期、发展布局优化期、蓄积势能迸发期、省域治理提升期,机遇大于挑战,前景十分广阔。《湖北纲要》明确了“十四五”时期,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努力把湖北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在区域发展布局上,《湖北纲要》提出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深度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着力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加快构建全省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湖北纲要》明确指出支持十堰打造“两山”实践创新先行区、汽车产业重地、文旅康养胜地、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并提出推动襄十随神城市群落实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打造以产业转型升级和先进制造业为重点的高质量发展经济带,建设成为联结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的重要纽带。


十堰市地处鄂豫陕渝四省毗邻地区,是襄十随神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要主动融入“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准确把握“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战略定位,在全省区域发展布局中下好先手棋,科学规划布局全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要从对外对内大通道入手,加快优化完善全市综合交通网络和结构,全面提升对外交通能力,突出做好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进一步强化铁、水、公、空、管等各种运输方式间的转换衔接,充分发挥综合交通的组合效率和优势,为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供重要支撑。


2.交通强国湖北示范区建设


2019年10月,交通运输部将湖北省列入第一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范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湖北省交通运输厅着眼未来,在广泛调研,系统、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交通强国示范区,打造新时代九省通衢”的湖北综合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新战略定位,形成了加快构建“3239(三枢纽、两走廊、三区域、九通道)”全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布局的基本框架思路。2020年6月,交通运输部正式发布《交通运输部关于湖北省开展现代内河航运建设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交规划函〔2020〕411号),原则同意湖北省在现代内河航运、“四好农村路”、智慧交通、交通运输领域信用体系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多式联运等方面开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


十堰市要按照全省打造新时代九省通衢的战略定位,结合自身发展实际,积极参与,努力在交通强国湖北示范区建设中充分展现十堰特色、贡献十堰力量。一是积极争取承接“四好农村路”建设试点任务,打造“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引领区,走在全省前列。二是在现代内河航运中的绿色航道、环保智慧特色港口,智慧交通中的智慧公路、智能水运、智慧出行、智慧物流等部分试点领域进行先行先试,力争有所突破。三是重点谋划打造交旅融合、绿色交通等十堰优势和特色板块,为后续全省和十堰承接更多试点任务夯实基础。


3.1.3十堰市层面


1.争当标兵、走在前列、开创新局,构建“一核带动、两翼驱动、多点联动”区域发展格局


2021年6月,《十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堰纲要》)正式发布。《十堰纲要》提出,要准确把握目标定位,致力建设“现代新车城、绿色示范市”,努力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上走在前列,加快建成“两山”实践创新先行区、汉江生态经济带和襄十随神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现代汽车产业制造重地、文旅康养休闲胜地,美丽宜居公园城市、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奋力“争当标兵、走在前列、开创新局”。要准确把握区域布局,着力构建“一核带动、两翼驱动、多点联动”区域发展格局。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充分发挥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牵引和带动作用。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竹房城镇带建设提档升级,打造支撑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南北“两翼”。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形成更多高质量发展增长点。


2021年7月,市委五届十一次全会审议通过了《推动十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新车城、绿色示范市”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提出要聚焦产业富市、科技兴市、生态立市、交通强市、文化塑市,加快建设“现代新车城、绿色示范市”,奋力实现“经济倍增、跨越发展”,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作出更大贡献。《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十堰未来发展地位,要锚定“现代新车城、绿色示范市”为目标,打造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襄十随神”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两山”实践创新先行区、文旅康养休闲胜地,努力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走在前列。《实施意见》强调要围绕“一核带动、两翼驱动、多点联动”区域发展布局,不断优化空间布局和经济结构,提高中心城区首位度,推动汉江生态经济带、竹房城镇带迈上新台阶,形成“繁荣在主城、实力在经开、倍增在县域、亮点在武当、未来在新城”的发展新格局。


奋力“争当标兵、走在前列、开创新局”是十堰市新时代发展的重要历史定位。十堰交通要立足于服务全市发展大局,努力构建市内省外互联互通、区域城乡覆盖广泛、枢纽节点功能完善、运输服务一体高效、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交通新格局,以高品质交通运输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紧紧围绕“一核带动、两翼驱动、多点联动”区域发展格局,一是畅通对外大通道,建设大交通、大物流、大网络,提升中心城区区位优势和枢纽地位;二是重点围绕汉江、竹房城镇带等轴线,加快推进“丹郧郧”“竹竹房”交通组团联动发展,提升交通一体化水平;三是坚持全域协同、多点发力,立足各地交通发展基础,着力解决交通发展短板弱项,突出地方交通特色优势,形成全域交通均等化发展格局。


2.加快推进疫后重振交通补短板,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0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分析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确定了支持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一揽子政策,从财政税收、金融信贷、投资外贸等方面明确了具体措施。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对接落实好中央支持湖北发展一揽子政策,抢抓机遇补短板、强功能,确保政策落实、项目落地,湖北省先后发布了《关于印发湖北省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的通知》和《关于印发湖北省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交通补短板工程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的通知》,涉及交通基础设施项目435个,估算总投资约3777亿元。


党中央对湖北一揽子支持政策,为湖北省、十堰市疫后重振注入了强大活力。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抢抓加快十堰交通疫后重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十堰市印发了《十堰市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交通补短板工程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围绕建成交通强国湖北示范区十堰支撑,聚焦“建设提速、等级提升、管养提效、服务提质”四大方向,从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客运站场等多个方面谋划了交通项目174个,项目估算总投资约1329亿元。


“十四五”时期,十堰市要紧紧围绕《实施方案》,用好用足一揽子政策,积极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省级规划,稳住全市交通发展基本盘,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全面推动交通补短板项目建设,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切实发挥交通运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示范作用,为推动全市疫后重振、建设“现代新车城、绿色示范市”提供坚实的交通支撑。


3.2“十四五”交通运输发展新要求


1.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十堰筑牢交通底盘支撑,持续发挥先行引领作用


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底盘和支撑,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十堰交通要切实发挥交通先行引领作用,紧紧围绕国家、省、市重大战略部署,进一步优化交通空间布局,强化城际快速通道和区域骨干通道建设,积极融入襄十随神城市群交通一体化。要立足“一核带动、两翼驱动、多点联动”区域发展格局,提升中心城区的枢纽地位,着力推进县域高质量发展,加强与城镇、产业轴带的相匹配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在提高运输品质、提升运行效率、降低运输成本等方面“对症下药、精确施策、精准发力”,为资源优化配置、产业布局调整、城市转型升级提供坚实保障,让交通真正成为十堰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


2.落实交通强国战略,支撑交通强国湖北示范区建设,要求十堰全面开启交通强市新征程,加快建设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十堰是鄂西北地区交通枢纽和门户,交通基础设施总体规模适宜、发展势头良好,在全省交通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十堰交通要紧紧围绕交通强国发展总目标,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为基本遵循,立足全省“建设交通强国示范区、打造新时代九省通衢”的战略定位,全面开启交通强市建设新征程,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率先在“四好农村路”、交旅融合、绿色交通等优势领域先行先试、实现突破,以点带面,全面发展,打造新时代交通高质量发展新样板,为全面推进交通强国湖北示范区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3.全面深入对接汉江生态经济带等国家战略,要求十堰充分发挥自身区位、资源等优势,全面提升在国家和全省交通发展中的枢纽地位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继续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汉江生态经济带等发展战略。十堰位于鄂豫陕渝毗邻地区,是汉江生态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襄十随神城市群重点节点城市,自然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十堰交通要抢抓发展机遇,积极对接国家、省级重大战略需求,以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为契机,重点围绕襄十随神城市群基础设施共联、开放合作共赢、协同发展共进等,充分发挥自身区位、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市内省外通道联通、区域城乡覆盖广泛、枢纽节点功能完善、运输服务一体高效、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交通新格局,全面提升十堰在国家和全省的交通影响力和枢纽地位,全面助力襄十随神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支撑十堰成为推进“畅通汉江”的重要引擎和鄂豫陕渝毗邻地区重要交通枢纽。


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求十堰交通要统筹区域、城乡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服务均等化水平,服务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十堰市地处秦巴山区,受地形条件等影响区域、城乡交通发展差异明显。十堰交通要更加注重区域、城乡均衡发展,采取差异化发展策略,丹郧郧应着重打造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强枢纽站场建设和衔接,重点突出环库、沿江特色旅游交通走廊建设。竹竹房以公路为骨架,加快推进竹房城镇带国省干线高标准贯通。要主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继续推进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农村客运和物流服务体系,加快推动“交通+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交通运输服务均等化水平,努力建设人民满意交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5.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要求十堰要强化交通跨界融合发展,培养发展新动能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交通运输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也是推进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关键环节。十堰交通要坚持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为引领,牢牢抓住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深刻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积极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交通领域推广应用,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以科技创新引领为交通运输发展赋予新动能和新优势,全面推进交通运输质量升级。要积极探索交通与旅游、邮政、信息产业、装备制造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不断加强交通对各行业的支撑引领作用,打造融合共进、开拓创新的交通发展新业态。


6.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理念,要求十堰交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重大战略部署。“十四五”时期,将对交通运输绿色发展提出更高要求。特别是十堰市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承载着“一库清水永续北送”政治使命,交通运输需要更加注重生态发展、绿色发展、转型发展。十堰交通要坚持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三篇文章”,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落实到交通各个领域和发展全过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调整运输结构,着力打造一批生态航道、绿色港口、绿色公路,积极稳妥推进交通运输碳达峰、碳中和,构建绿色生态交通运输体系,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交通发展相统一,让绿色真正成为全市交通运输发展的底色。


7.推进治理体系管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十堰进一步深化交通行业改革,构建共建共享共治新格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将继续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十四五”时期,预计一些长期困扰交通行业发展的矛盾和潜在风险将进一步凸显,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行业治理面临挑战更加严峻。十堰交通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提升交通运输治理能力和水平,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继续深化交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破解制约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增强交通运输发展的内生动力。要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不同部门间、不同运输方式间相互配合,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交通运输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3.3“十四五”期交通运输发展趋势分析


3.3.1“十四五”交通需求分析


按照国家和省级相关战略发展要求,根据十堰市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发展特征,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省市发展形势,对“十四五”期十堰市交通运输需求情况做出以下分析判断。


1.客货运输总量保持稳定增长


十三五”期间,十堰市客货运输量均保持了一定速度的增长。其中,全市客运量年均增长率为2.4%,增速逐渐放缓,而货运量的年均增速为11.2%,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十四五”期间,战略层面,随着国家“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加快构建,交通强国、汉江生态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十堰市“现代新车城、绿色示范市”建设、“一核带动、两翼驱动、多点联动”布局加快推进,具备较强的外部环境支撑。供给层面,公路网规模持续扩大,高铁网不断完善,内河航道条件改善,既有机场改扩建工程扎实推进以及通用机场建成投入使用,交通基础设施供给能力显著增强。需求层面,全市人口规模持续增加,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乡区域发展协调增强,农业人口向市民化转移,客运出行增长基础较强,出行总量将持续扩大。全市经济规模持续壮大,工业化进程持续推进,特别是产业园区的发展壮大和规模扩张,将推动货运总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从总量规模看,预计“十四五”期间,全市客货运需求总量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但由于受到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等因素影响,整体增速将放缓。


2.运输结构调整明显加快


从各运输方式客货运量占比可以看出,“十三五”期间,各种运输方式的客货运输量占比变动不明显,公路仍是十堰市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在全市旅客运输量和货物运输量占有绝对比重,占比均超过85%。


“十四五”期间,客运方面,随着全社会机动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小汽车客运量仍将保持快速增长,以小汽车为代表的机动、灵活、便利的个性化出行消费规模将不断增加。同时,随着全市高速铁路网络的继续延伸和民航运输的进一步普及,公路中长途营业性客运量将持续保持下降。公路客运要重点发挥“门到门”优势,在市域出行、农村客运、中转换乘、联程联运上发挥重要作用。货运方面,随着水路运输条件的逐渐改善、铁路运输能力提高、多式联运加快推进,货物运输结构将明显优化,方式分工将更为合理。铁路、水路承担的大宗货物运输量将不断提高,公路货运更加标准化、专业化,在应对小批量、多批次的运输需求中进一步体现优势。


3.交通空间联系愈发紧密


“十四五”期间,随着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网的完善,民航航线的加密,以及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向农村延伸,全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覆盖空间更大、通达程度更深、惠及面积更广。


对外交通方面,随着综合运输大通道的不断完善,十堰作为鄂渝陕渝毗邻地区的交通枢纽地位逐步增强,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将吸引更多的物流和人流集散转换,跨市州、跨省的对外出行规模将保持较高增速。市域城际交通方面,随着全市交通可达性、网络化水平的提高,各县市区间将形成更加紧密交通联系圈,城际交通联系将更为紧密,“同城化”和异地通勤将逐步成为常态。城乡交通方面,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对外经济交通联系的规模和频率明显增长,城乡间交通发展差距逐步缩小,运输服务交通基础设施衔接更加顺畅,交通运输更加融合一体。


4.旅游交通、电商快递等需求旺盛


旅游交通方面,近年来,十堰先后制定了多项促进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全市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9年,全年旅游接待总人数754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73亿元,占全市GDP的38.3%,旅游业已成为十堰市支柱产业和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我国旅游业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和旅游业整体发展造成了较大冲击,但目前我国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随着国家推进疫后重振的一揽子政策正在落地实施,“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仍能维持稳定发展,将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十堰旅游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十四五”期间随着全市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如航空机场的升级、高铁通道的贯通、高速公路的加密等,十堰市整体对外交通环境将迎来质的改善,游客来十堰更加快捷、方便、舒适,旅游吸引力更加强烈,旅游交通出行需求更加旺盛。


电商快递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递行业持续快速发展,快递业务量从上世纪80年代的153万件提升到2019年的635.2亿件,30年年均增速高达41.5%。2019年十堰市完成邮政行业业务总量8.92亿元,比上年增长27.9%;快递业务量1649.04万件,快递业务收入3.47亿元。随着电商以及网络的快速发展,快递服务网络已经深入到全国每一个角落,邮政快递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


“十四五”期间,在消费升级、产业驱动、服务业领跑以及“互联网+”、智能配送、无人机配送等技术不断更新的背景下,快递行业仍然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空间。当前,十堰市在市、县、乡、村四级交通物流体系建设和推进互联网与交通物流深度融合等方面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十四五”期间,随着十堰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深入创建和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的加速推进,全市寄递物流网络更加健全,电商快递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更加迅速,快递行业业务量和业务收入仍将持续增长,包括小件快递、城市末端配送、农村电商等在内的寄递服务需求将急剧释放。


3.3.2“十四五”阶段性特征判断


改革开放40年来,十堰市交通运输经历了从“瓶颈制约”到“基本适应”再到“适度超前”的历史性跨越。结合“十四五”期间交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新期盼,十堰交通在“十四五”期间主要阶段性特征表现为以下方面。


1.开启交通强市新征程,打造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的黄金机遇期


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是党中央立足国情、着眼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时代交通运输业的重大机遇和崇高使命。“十四五”是国家开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新征程的起步阶段,也是长江经济带等多项国家战略深入实施的关键阶段。要抓住用好黄金时期,全面贯彻落实交通强国战略,牢牢抢抓汉江生态经济带等重大机遇,紧紧依托湖北省“建设交通强国示范区、打造新时代九省通衢”的发展定位,全面开启交通强市建设新征程,在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四好农村路”、交旅融合和绿色交通等领域取得新突破、迈上新台阶,为交通强国湖北示范区和十堰交通强市建设、谱写新时代十堰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供坚强支撑。


2.加快补齐短板弱项,促进交通全面协调融合发展的重要突破期


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然是全市交通运输最大的实际,补短板、抓发展仍然是“十四五”时期第一要务。要在持续推进和巩固现有发展的基础上,重点聚焦解决交通短板弱项,着力消除瓶颈制约,加快优化完善全市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突出做好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充分发挥综合交通的组合效率和优势。强化交通建设、管理、养护、运营协同发展,着力提升交通发展质量和效益。强化交通与经济、社会、产业的互通融合,充分发挥交通引领支撑作用。强化城际、城市、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着力提升交通服务均等化水平。以交通全面协调融合发展来推进全市交通运输向引领发展跃进、向现代化发展转变。


3.深化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推进实现交通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关键期


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建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已成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方向和重要驱动力。要牢牢把握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行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驱动、改革发展引领,加紧改革创新的步伐,重点解决交通发展深层次矛盾,优化行业发展环境。要加快转变交通发展方式,强化交通行业数字赋能、新技术赋能,不断培养全市交通运输发展新优势,不断增强交通运输发展新动力,努力实现全市交通更有效率、更可持续以及更高质量的发展。


第四章总体思路


4.1指导思想


“十四五”时期,十堰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把握“三大要求”,围绕“四个坚持”、突出“五大重点”、实施“四大工程”,打造“四个一流”、实现“三大转变”,形成“一个体系”。


具体是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新要求,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着力突出“强基础、补短板、调结构、优服务、惠民生”五个重点,重点实施“四网工程”“四通工程”“四千工程”“四化工程”,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推进全市交通实现“好不好、强不强、优不优”三大转变,加快构建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为奋力谱写新时代十堰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当好交通先行,为十堰全面建设“现代新车城、绿色示范市”提供坚强保障。


4.2基本原则


坚持提质增效,支撑引领。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瞄准国家、省、市重大战略实施需求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切实处理好速度和质量、增量和存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不断提高交通发展质量和效益,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产业布局、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融合。着眼于一盘棋整体谋划,统筹交通与城镇、人口、产业协同融合发展。统筹交通建设、养护、运营和管理各环节全面均衡发展。统筹综合交通各方式深度融合、无缝衔接、立体发展,不断增强交通整体性,构建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平衡协调发展新格局。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深化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交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努力破解交通发展深层次矛盾,推进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交通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推动先进技术与交通行业的深度融合,使改革创新成为十堰交通发展的鲜明特征和强劲动力。


坚持绿色低碳,安全可靠。牢固树立和践行生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强化节能减排,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交通全面可持续发展。坚持把保障人民群众的出行安全放在首位,强化交通各领域、全过程的安全监管,全面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


坚持服务民生,共享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交通服务属性,强调交通公平共享,不断提高交通运输供给能力、服务水平、覆盖范围,加快城乡交通一体化进程,使交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让人民群众在交通运输领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4.3发展路径


建设大通道。紧扣国家、省市重大战略导向,以高速、高铁、汉江、机场为主体,做强做大枢纽、优化完善功能,全面融入“6轴、7廊、8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和全省“五纵四横”大通道,建立与周边相邻省市、区域中心城市等大运量便捷化通道,畅通对外大循环,全面提升“四省通衢”交通枢纽地位。


疏通内循环。围绕全市“一核带动、两翼驱动、多点联动”区域发展布局,强化公、铁、水、空、邮、城市交通等多网融合、高效运转,完善网络布局、优化调整结构、补齐设施短板,提升交通整体效能、网络效益和一体化水平,构建交通运输多中心网络化格局,升级市域内循环,夯实交通发展硬支撑。


提升基础网。立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强化城乡间和农村内部交通基础设施联通,突出做好农村交通网络建设与产业、旅游、文化、电商等融合发展,加快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建立规范化可持续管护机制,塑造全域交通均等化新格局。


凸显新基建。抓住新基建和信息技术革新机遇,强化交通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创新应用,积极引导行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加快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推动传统基建与“新基建”融合创新发展,切实增强发展新动能、打造发展新优势。


实现零换乘。以多层次一体化枢纽为基础、以现代化高质量网络为骨架,大力促进城际、城乡、区域、干支、方式间运输有机衔接,缩短衔接时间、减少中转次数、降低衔接成本,切实改善人民群众交通出行体验,提高货运服务能力和效率,推进运输流与物流、信息流等高度融合,确保人流、物流高效顺畅。


4.4发展目标


4.4.1规划目标


展望2035年,基本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全省先进、全国靠前的交通强市,基本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123出行交通圈”(市区至各县市1小时通达、十堰至周边中心城市2小时覆盖、十堰与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连通)和“123快货物流圈”(市内1天送达、区域主要城市2天送达、国内3天送达),构建立体互联的对外快速网、四通八达的市域干线网、覆盖广泛的农村基础网,实现交通立体化、网络化、一体化、品质化、智慧化、绿色化,全面服务和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


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形势要求和发展条件,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十四五”时期全市综合交通发展目标是,以《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为总纲,以“一核带动、两翼驱动、多点联动”区域发展布局为引领,围绕谋划交通千亿板块,重点实施畅通大通道、完善大网络、建设大枢纽、服务大提质、交旅大融合、交通大转型、管理大提升等“七大任务”,全力打造“一枢纽三示范区”。到2025年,在基础设施完善上,推进“四网工程”,构建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上,推进“四通工程”,打造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在跨行融合发展上,推进“四千工程”,打造鄂西北绿色交通发展示范区;在转型升级提质上,推进“四化工程”,打造交通运输转型发展示范区。以大交通、大发展、大提升,有力支撑十堰成为交通强国湖北示范区重要战略支点,汉江生态经济带、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和门户。


十堰市“十四五”综合交通发展目标


“一枢纽三示范区”: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和门户,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鄂西北绿色交通发展示范区、交通运输转型发展示范区;


“四网”:公路网、铁路网、航道网、航空网;


“四通”:村村通双车道硬化路、村村通客车、村村通邮路、村村通物流(电商);


“四千”:千公里绿色公路、千公里绿色航道、千公里产业公路、千公里旅游公路;


“四化”:出行服务便捷化、物流运输便利化、设施装备智能化、行业治理现代化。


设施供给更加优质。所有县市区通2条以上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基本达到二级及以上公路标准,具备条件的乡镇实现双通道连通,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实现双车道畅通。全面完成十西高铁建设,铁路营业里程突破300公里。“一主四支”航道网体系全面形成,全市四级以上通航里程达274公里。“三主五辅”港口集群基本成型,港口年货运吞吐能力达到770万吨,年客运服务能力达610万人次。武当山机场完成国际航站楼、飞行区等级升级改造等建设,旅客年吞吐量达到280万人次,货邮年吞吐量达到8500吨,区域性枢纽机场地位更加牢固。力争完成竹山、郧西、丹江口、竹溪通用机场建设,“一主多辅”的航空枢纽基本形成。


运输服务更加高效。旅客出行便利化、多元化水平明显提高,联程运输便利顺畅、城乡交通更加一体化,城区基本实现高铁、飞机、长途汽车、出租车、公交“零换乘”,100%的重点乡镇建有三级及以上客运站,保持行政村“村村通客车”。市、县、乡、村四级物流网络节点体系全面形成,100%乡镇具有农村物流集散网点,实现“村村通邮路”和“村村通电商(物流)”。运输结构调整效果进一步凸显,全市多式联运项目取得突破,物流业降本增效成效显著。路况水平进一步改善,普通国省道优良路率达到85%以上,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率达到85%以上,国省道一二类桥梁比例达到90%。


转型发展更加有力。交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交通与互联网服务等产业深度融合,重点打造了一批智慧公路、水运、枢纽等“新基建”示范工程项目。绿色公路、绿色航道创建取得良好效益,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明显提升,清洁高效的运输装备得到广泛应用,交通领域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交通安全防护水平进一步提高,路网运行监测覆盖更广、更及时、更高效,应急救援专业装备、设施、队伍更加健全,防灾抗灾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行业治理更加完善。交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市场环境公平有序,权责一致、管理高效、运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综合交通管理体制基本形成。


第五章规划布局


5.1总体战略布局


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为遵循,围绕全省“三枢纽、两走廊、三区域、九通道”综合交通运输空间布局和全市“一核带动、两翼驱动、多点联动”区域发展布局,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构建形成“1165”的综合交通总体战略布局。


十堰市综合交通总体战略布局


“1核心”:十堰主城区(张湾、茅箭、郧阳)综合交通核心枢纽。


“1主轴”:十堰汉江综合交通运输主轴。


“6支点”:丹江口、武当山、郧西、房县、竹山、竹溪等县级交通枢纽。


“5通道”:武汉经十堰至西安综合运输通道,南阳经十堰至安康综合运输通道,荆门经十堰至安康综合运输通道,洛阳经十堰至宜昌综合运输通道,十渝综合运输通道。


1核心。十堰主城区综合交通核心枢纽,是全市在人员沟通交往、物流中转集散、产业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重要组织支撑作用的交通中枢。充分发挥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重要节点和鄂豫陕渝四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引领十堰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重点打造湖北省交通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鄂豫陕渝毗邻地区旅游和物流集散中心、汉江生态经济带综合交通枢纽。


1主轴。十堰汉江综合交通运输主轴,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饮用水保源地,是长江经济带对接“一带一路”的重要纽带,也是十堰市沿江开放开发的主体功能轴线。重点围绕“六个汉江”“六个十堰”,充分发挥黄金水道优势,打造绿色、畅通、智慧、安全的汉江综合交通运输主轴,联动襄十随神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对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支撑力。


6支点。按照全市区域发展布局,将丹江口市、武当山特区、郧西县、房县、竹山县、竹溪县等建成“6个”县级交通枢纽,作为县域内的人员和物资集散中心,对上沟通十堰主城区及周边城市,对下联系乡镇、村级的支点,推动城市间、城乡间的有效衔接、协同发展。


5通道。依托“6轴、7廊、8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和湖北省“五纵四横”综合运输大通道,重点围绕“与周边城市群和各大经济区便捷沟通”“服务支撑省际间、跨区域经济交流与协作”“与城镇发展轴、重要产业带有机衔接”“强化辐射带动、支撑一体发展”,打造能力充分、高效畅通、开放互联、协同联动的“三横两纵”综合运输通道。


横一“武汉-十堰-西安综合运输通道”。是国家福银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通道起自武汉,途经孝感、襄阳、十堰,至西安方向,有效串联了武汉城市圈、襄十随神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是十堰市东西向对外运输主通道,主要由公路、水路和铁路构成。目前,通道内已建的有福银高速公路、G316、汉十高铁、襄渝铁路和汉江航道,规划重点推进西安至十堰高速铁路建设、福银高速公路改扩建、G316提档升级和汉江航道整治。


横二“南阳经十堰至安康综合运输通道”。通道起自南阳,途经十堰,至安康方向,主要由公路、水路和铁路构成,是十堰市至南阳和安康方向的主要通道。目前,通道内已建的有十天高速公路、G316、襄渝铁路和汉江航道,规划重点推进安康经十堰至南阳铁路。


横三“荆门经十堰至安康综合运输通道”。通道起自荆门,途经十堰,至安康方向,主要有铁路和公路构成,是十堰市南三县东西向重要的对外运输通道。目前,通道内已建的有麻竹高速公路、G346,规划重点推进G346提档升级。


纵一“洛阳-十堰-宜昌综合运输通道”。是湖北省“五纵四横”中十恩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通道北邻南阳、洛阳延伸至中原城市群,南接宜荆荆恩城市群,主要有铁路和公路构成,是十堰市南北向对外运输主通道。目前,通道内已建的有呼北高速公路、G209,在建有十淅高速公路,规划重点推进十堰至宜昌客专和房神高速建设以及G209提档升级。


纵二“十渝综合运输通道”。是湖北省“五纵四横”中十恩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通道起自十堰,北抵陕西、南至重庆方向,以公路为主,是十堰至重庆方向主要通道。目前,通道内已建G242,在建有十巫高速中段、十巫高速北段,规划重点推进十巫高速南段、郧商高速公路建设和G242提档升级。


5.2各交通方式规划布局


5.2.1公路


1.高速公路


依据《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年)》《湖北省省道网布局规划纲要(2011-2030)》《湖北省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结合十堰市高速公路发展现状及需要,未来在十堰市规划形成“三横三纵”的高速公路网结构,总里程约895公里。其中,“三横”是福银高速、麻安高速、十天高速,“三纵”是呼北高速、十巫高速、十淅高速。


2.普通干线公路


(1)市域快速干线公路网


依托重要普通国省道,重点突出“运行效率高、服务能力强”,围绕打造“市域主要城镇、产业轴带支撑性通道,主城区对外放射性通道,相邻县市区间快速联系性通道”,规划形成“三横四纵”的快速干线公路网,里程约1232公里,技术等级基本达到一级公路标准,部分地形条件复杂、交通流量相对较低的路段为二级公路标准。


横一线:丹江口城区经郧阳至郧西城区公路


起于丹江口市与襄阳老河口市交界处的上寨,经过丹江口城区、凉水河镇、石鼓镇、蒿坪镇、习家店镇至郧阳区安阳镇、罗家沟,穿过郧阳城区北部后到达大堰与S301相交,沿S301过青曲镇进入郧西县,止于郧西县城关,与G242相交,路线全长约160.5公里。主要有S302、S337、规划的郧阳区北环一级公路以及S301组成,其中S302丹江段为二级公路,其余路段为一级公路。丹江口城区经郧阳至郧西城区公路是丹江口、郧阳和郧西三个县市区之间的快速联系通道。


横二线:G316十堰段


起于丹江口市与襄阳谷城县交界处的土关垭,经浪河镇、丁家营镇、武当山特区、六里坪镇至十堰市主城区,继续往西经过黄龙镇、鲍峡镇,在胡家营镇与G316陕西白河段对接,路线全长约158.6公里。其中土关垭至将军河段为一级公路,将军河至白河段为二级公路。G316是十堰市东连武汉、襄阳,西至陕西的东西向交通大动脉,也是丹江口、武当山特区和十堰主城区之间的快速联系通道。


横三线:G346十堰段


起于房县与襄阳保康县交界处的珠藏洞,往西先后经青峰镇、房县城区、竹山县城区、溢水镇、竹溪县城区、中峰镇等,止于关垭,与G346陕西平利段对接,路线全长约197.3公里,全线规划为一级公路。G346是十堰市南部东西向重要的城镇和产业轴带支撑性通道,也是房县、竹山县和竹溪县南三县间的快速联系通道。


纵一线:G241十堰段


起于豫鄂界的杨山林场,经丹江口城区,利用丹江口汉江公路大桥跨汉江,经三官殿街办,在土关垭与G316相连,全长约40.8公里,其中丹江口城区至土关垭段为一级公路,丹江口城区至鄂豫省界段为二级公路。G241十堰段是丹江口市北接河南内乡、南至襄阳谷城的快速通道,也是丹江口中心城区南北对外辐射的重要经济干线。


纵二线:G209十堰段


起于鄂豫省界后湾,往南经过谭山镇、白桑关镇、郧阳城区,利用郧阳汉江公路大桥跨汉江,在张湾区刘家村附近与G316共线至小河村后,经过白浪、十堰火车站、大川进入房县境内,在野人谷镇与G209神农架段对接,路线全长约245.7公里。其中后湾至谭山集镇段、谭山互通至雷峰垭段和杜川至东蒿坪段为二级公路,其余路段均为一级公路。G209十堰段是十堰北至河南,南接神农架、宜昌的南北向交通大动脉,也是十堰主城区和房县之间的快速联系通道。


纵三线:S281十堰段


起于郧阳区白浪镇,往南经过南化塘镇、谭家湾镇,在郧阳城区利用郧阳汉江大桥跨汉江,在张湾泰山庙处与G316相交,利用G316至西城开发区,继续往南经过西沟、房县姚坪,止于竹山县城区,与G346对接,路线全长约205.4公里。其中郧阳谭家湾至竹山霍河桥头段规划为一级公路,白浪至谭家湾段为二级公路。S281是十堰主城区向西南辐射竹山、竹溪的重要经济干线,也是十堰主城区和竹山、竹溪之间的快速联系通道。


纵四线:G242十堰段


起于鄂陕交界的漫川关,往南经香口、土门、郧西城区、观音,在将军河处跨汉江,继续往南经郧阳鲍峡,竹山双台、城关、上庸、官渡后进入竹溪县境内,在竹溪县十八里长峡风景区处与G242重庆段对接,路线全长约330.8公里。其中郧阳谭家湾至竹山霍河桥头段规划为一级公路,白浪至谭家湾段为二级公路。G242十堰段是十堰市北至陕西,南连重庆的南北向交通主通道,也是郧西、竹山、竹溪之间的快速联系通道。


(2)市域次干线公路网


依托其余普通国省道及重要农村经济干线,重点强调“畅通、覆盖、加密”,形成“八横六纵八联”的总体布局。次干线公路网总规模约3300公里,原则上达到二级及以上技术标准,局部路段受地形等条件限制可适当降低技术等级或路面宽度。


5.2.2铁路


根据国家以及省级层面的铁路网规划,结合十堰市发展实际和需要,未来十堰市将主要形成“三横一纵一支”的铁路网结构,总里程约610.9公里,全面实现“县县通铁路”。其中,“三横”分别是武汉经十堰至西安高速铁路、襄渝铁路和安康经十堰至南阳铁路,“一纵”是十堰至宜昌铁路,“一支”是老河口至丹江口铁路。同时,积极研究论证十堰至万州铁路、荆康铁路远安经房县至安康、十堰至洛阳等铁路项目;谋划推进十堰城区至郧阳、十堰城区经武当山特区至丹江口市域(郊)铁路。


预计到“十四五”期末,十堰市将建设形成以武西高铁、襄渝铁路和老丹铁路为核心“两横一支”铁路网体系。


5.2.3水运


1、航道


根据《湖北省内河航道网规划》和《十堰港总体规划》,十堰市的水运资源主要包括汉江、堵河及黄龙水库、丹江口市浪河、曾河、远河等。未来,十堰市将以汉江干流为依托,以丹江、堵河、浪河等支流为重点,打造内畅外联、干支结合、能力匹配的内河航道网体系,航道网总里程约763公里,其中四级及以上航道里程约500公里。


预计到“十四五”期末,十堰市将建设形成以汉江航道为核心,以堵河、曾河、神定河、环郧阳岛等支流航道为补充的“一主四支”航道网体系。


2.码头


根据《十堰港总体规划》,从十堰港的性质与功能出发,充分考虑岸线资源分布、城市空间发展、旅游资源分布等因素,规划形成以丹江口港区、郧阳港区和郧西港区为主,以竹山港区、竹溪港区、武当山港区、黄龙港区和房县港区为辅,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具有综合服务能力的“三主五辅”的港口集群,港口年货运吞吐能力达到1300万吨,年客运服务能力达到770万人次。


丹江口港区。十堰港的核心港区,是服务丹江口库区旅游体系开发和对接汉江流域的重要节点。在功能定位方面,丹江口港区将发展成为集旅游客运、集装箱、通用散杂货、船舶修造、公务执法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港区。包括陈家港作业区、丹江作业区、坝上旅游作业区、曾河作业区和浪河港点。


郧阳港区。十堰港的核心港区,丹江口库区重要的水上旅游客运集散中心。港区功能以客运为主,兼有散货运输功能。包括城关作业区、长岭港点、南湖港点、郧阳岛港点、胡家营港点、孤山库区港点、安阳集镇港点和神定河港点。


郧西港区。十堰港的核心港区,港区主要服务郧西县经济社会发展,以货运功能为主,兼有LNG加注和旅游客运功能。包括天河口作业区和陡岭子港点。


武当山港区。十堰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位于丹江口库区范围内曾河沿线。港区以旅游客运功能为主,兼有散货和LNG水上加注功能。


竹山港区。十堰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位于堵河流域,黄龙库区、潘口库区、松树岭库区和龙背湾库区范围内。港区以旅游客运功能为主,兼有散货运输功能。


竹溪港区。十堰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位于堵河流域,潘口库区和鄂坪库区范围内。港区以旅游客运功能为主。


黄龙港区。十堰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位于堵河流域,黄龙大坝下游。港区以旅游客运功能为主,兼有散货运输功能。


房县港区。十堰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位于南河寺坪库区范围内。港区以旅游客运功能为主。


5.2.4航空


根据《湖北省“十三五”民用航空发展及中长期机场建设规划》《湖北省通用航空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十堰武当山机场总体规划(2020版)》,以打造区域性航空枢纽为目标,未来十堰市将建设形成以武当山机场为主,周边县市通用机场为辅的“一主多辅”的航空枢纽体系。


第六章重点任务


6.1畅通综合运输大通道


统筹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发展,积极构建和完善对内连接各县市区,与城镇发展轴、重要产业带有机衔接,对外沟通周边城市群和各大经济区的综合运输大通道。


1.建设铁路主动脉


重点围绕“南北打通、东西加密”,加快建设铁路主动脉。一是加快完善武汉至西安国家高速铁路主骨架,建设十堰至西安高速铁路,全面形成十堰东至武汉城市圈、西达关中城市群的“两小时高铁圈”。二是积极推进十堰至宜昌铁路,争取纳入国家和湖北省规划,打造南北向黄金旅游大通道。三是积极开展安康经十堰至南阳等铁路研究,加快提升市域铁路网总体规模。四是研究论证十堰至万州铁路等。


“十四五”期间,规划建成1个铁路项目,力争启动2个铁路项目,里程约371公里,规划投资约134亿元。到“十四五”末,全市铁路营业里程突破300公里。


干线铁路重点项目


(1)建成西安至十堰高速铁路。起于十堰市十堰东站,往西北经过郧西、陕西省山阳、商洛、蓝田,止于西安东站,全线长约256.5公里,总投资约476.6亿元。其中十堰境内里程约86公里,“十四五”投资约134亿元。


(2)积极研究推进十堰至宜昌铁路、安康经十堰至南阳铁路。


(3)研究论证十堰至万州铁路、荆康铁路远安经房县至安康、十堰至洛阳等铁路。


(4)谋划推进十堰城区至郧阳、十堰城区经武当山特区至丹江口市域(郊)铁路。


2.完善高速公路主骨架


重点围绕“扩容升级、联网连通”,完善高速公路主骨架。一是扩容国家高速主通道,实施福银高速公路十堰段改扩建工程,缓解国家主通道通行瓶颈。二是打通市域高速主骨架,继续加快建设十巫高速中段、十淅高速,重点实施十巫高速北段、十巫高速南段、房县至神农架高速等项目,推进市域内外高速连通。三是加密完善网络布局,适时开展郧西至商南等项目前期研究。四是优化既有高速公路互通布局,强化高速公路对地方经济和出行的辐射带动。


“十四五”期间,规划实施7个高速公路项目(含2个续建项目),里程约370公里,规划投资约513亿元。到“十四五”末,全市高速公路网里程约770公里,实现“县县通两条以上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重点项目


(1)建成十巫高速中段、十淅高速2个高速公路续建项目。


(2)福银高速公路十堰段改扩建工程:起于土关垭镇,终点位于青曲镇,路线全长约77公里,总投资约186.5亿元,“十四五”期间投资约75亿元。


(3)十巫高速郧西至鲍峡段(十巫北):起于郧西县,终点位于鲍峡镇,接十巫中段,路线全长约34.4公里,总投资约75.7亿元,“十四五”期间投资约73.7亿元。


(4)十巫高速溢水至鄂陕界段(十巫南):起于溢水镇,终点位于鄂陕交界,路线全长约85.1公里,“十四五”期间投资约235亿元。


(5)房县至五峰高速公路(房县段):起于房县,接十房高速,十堰境内约30.5公里,“十四五”期间投资约71.5亿元。


3.畅通水运主通道


重点围绕“东西畅通、水网联通”,畅通水运主通道。一是畅通汉江航运,继续加快孤山航电枢纽建设,积极推进汉江老河口至丹江口大坝航道整治,启动丹江口大坝过坝设施改造研究,消除汉江通航“瓶颈”。二是畅通支流航道,加快推进堵河、曾河、神定河、环郧阳岛等航道整治,进一步完善“一主四支”航道网。


“十四五”期间,续建孤山航电枢纽,开展丹江口大坝过坝设施改造研究,规划实施5个航道整治项目,规划投资约10亿元。到“十四五”末,基本形成内畅外联、干支直达的内河航道体系,其中四级以上通航里程达274公里。


内河航道重点项目


(1)续建孤山航电枢纽。


(2)神定河航道整治工程:神定河河口至茶店18km按Ⅲ级航道整治,航道尺度2.0×60×480,“十四五”期间投资约14000万元。


(3)堵河河口至黄龙大坝航道整治工程:堵河口至黄龙大坝25.2km按Ⅳ级航道整治,航道尺度1.6×50×330,“十四五”期间投资约18000万元。


(4)丹江航道整治工程:丹江口大坝~(河南)省界碑12km按Ⅳ级航道整治,主要进行护岸整治、航标配布等,“十四五”期间投资约3000万元。


(5)环郧阳岛航道整治工程:15km按Ⅳ级航道整治,航道尺度2.0×60×480,总投资约5000万元,“十四五”期间投资约1000万元。。


(6)曾河航道整治工程:井沟村至杨家堡大桥12km按Ⅳ级航道整治,航道尺度1.6×50×330,总投资约8000万元,“十四五”期间投资约1000万元。


6.2完善综合交通大网络


结合市域城镇、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完善由国省干线、农村公路等组成的综合交通网络,着力推进交通干支网络互联互通,重点突出基础设施建养并重发展,形成广覆盖、均等化的基础设施网络。


1.推进国省干线达标提质


一是推进重要轴线通道升级。围绕“一核带动、两翼驱动、多点联动”区域发展布局,高标准建设G209、G316、G346、S301、S337等沿江、沿城镇和产业发展轴带的支撑性通道,实现全市重点区域间国省干线一级公路贯通联网,加快形成支撑城镇化发展、与高速公路互补的复合型大通道。


二是加快路网补短提升。重点推进S304、S318、S446等省道断头路段建设,补齐路网短板;加快推进国省道跨江桥梁建设,实施S446郧阳汉江四桥、S337丹江二桥加宽等一批桥梁工程,有效缓解国省干线过江“瓶颈”;重点实施国省道中二级以下低等级路段、不达标路段、省市际不通不畅不匹配路段升级改造,全面提升国省干线路网整体标准和质量。


三是优化城镇路段“瓶颈”。结合城镇发展趋势和布局,积极推进现状交通量大、拥堵严重的重点城镇出入口及过境段绕城公路的规划建设,全面提升国省干线路网畅通水平。科学合理研究普通国省道过境路段实施方案,加强与城市道路的有效衔接,保障内外交通有序通畅。


“十四五”期间,规划实施101个普通国省道项目(含23个续建项目),里程约1628公里,规划投资约413亿元。其中,一级公路项目48个,里程约590公里;二级公路项目53个,总里程约1038公里。到“十四五”末,全市普通国省道基本达到二级及以上公路标准,基本实现“市县之间一级公路连通”。


普通国省干线重点项目


(1)国省干线主通道贯通工程:


重点推进S337和S301丹江口经郧阳至郧西城区段、G316丹江口经主城区至黄龙段、G346房县城区经竹山至竹溪城区段、G209郧阳城区至房县城区段一级公路贯通联网,打造“三横一纵”高等级国省干线轴带。


(2)国省道补短提升工程:


重点建设S304、S318、S449、S454等普通省道断头路项目。


加快升级G209、S229、S280、S282、S283、S306、S432等普通国省道二级以下低等级路段。


加快推进S446郧阳汉江四桥、S337丹江二桥加宽、S279土凉大桥等普通国省道过江通道项目建设。


2.强化农村公路提档升级


一是打造农村公路主骨架。以各市县区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结合城镇分布、产业布局、地形地貌等要求,谋划新增一批以农村公路为核心的骨架通道。加快推进乡镇和主要经济节点对外快速公路通道改造建设,提升农村公路通行能力和运行效率。实施区域经济干线联网工程,实现高等级农村公路从抓点连线到成片联网,加快形成农村公路主动脉。结合农村产业、资源和旅游发展布局,加快推进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建设,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二是建设乡镇“双通道”。结合普通国省道布局,重点推进人口密度流量大、对外出口通道单一且等级落后的乡镇双通道建设,着力提升重点区域、重要时段乡镇出行服务水平以及在特殊灾害期间的通畅性,切实增强农村公路网络的韧性。


三是推动乡村基础网延伸连通。积极推进行政村双车道建设,因地制宜推进窄路基路面公路拓宽改造,重点推进农村公路中“畅返不畅”“油返砂”路段修复重建,解决“通”而不“畅”问题。结合地方发展实际和需求,有序推进20户以下自然村、自然村之间连接公路建设,着力构建普惠公平的乡村基础公路网络。加强通村公路和村内道路的衔接,加快推进农村公路桥梁建设,推动农村公路联网连通。


四是深化“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继续做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市、示范乡镇创建工作,积极争创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市,打造“十堰样板”。积极探索推进示范村、示范路长等创建,加快完善创建机制和评价办法,形成一批能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成果和经验,逐步实现“四好农村路”区域示范引领向全域发展转变,打造“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引领区。


农村公路重点项目


(1)乡村骨干网畅通


乡镇双通道,按照三级及以上标准建设乡镇双通道,全市具备条件的建制乡镇实现双通道连通。


重要乡道改造400公里。


(2)乡村基础网连通工程:


乡村路网连通、延伸公路4000公里。


农村公路桥梁(新建)6250延米。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按照全市产业布局,把产业园区用公路大通道串联起来,精品打造1000公里产业公路。


(3)农村公路提档升级3750公里


3.提升养护管理能力水平


一是健全公路养护管理体系。加强国省干线管理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进一步提升养护管理的规范化。强化养护监管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公路养护绩效考核办法,细化绩效考核体系,明确绩效考核指标,提高养护资金使用效益。推进公路养护市场化广度和深度,积极探索先进的养护承包方式,引导养护作业单位整合技术资源和力量,提升整体实力,提高养护生产效率。加快理顺农村公路管理体制,全面推动实施农村公路“路长制”,形成体系完备、运转高效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机制。进一步强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保障,明确主体责任,建立以各级政府财政为主、多渠道筹措为辅的筹措机制,形成长效机制。


二是科学实施公路养护作业。结合历年的路况检测数据,基于路网的现状水平、各地的实际需求、路况变化规律等因素,全面加强公路养护工程实施力度,着力提升公路路况水平。高度重视日常养护工作,严格落实桥、隧、涵检查制度,着力提升日常养护作业的时效性,加强对公路、桥梁、隧道等轻微破损的及时性修复。加大预防性养护的推广力度,进一步完善预防性养护的决策体系和技术要求,加大预防性养护的投资力度,引导和推动公路养护逐渐向“主动养护”发展。


三是完善公路养护服务设施。继续推进公路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结合基层道班,为驾乘人员提供停车、短暂休息等基本服务。逐步增加和完善普通国省道沿线休息区、停车区或便民服务点等基础设施,让广大群众顺畅出行,舒心出行。强化养护应急体系建设,按照“一主七副四支点”的总体布局,重点建设十堰市应急中心,建设七个县市公路应急副中心,加密建设店子、上龛、得胜、天宝四个应急支点,实现全市养护应急体系全覆盖。


四是提升养护现代化水平。积极推广自动化快速检测技术应用,建立以技术状况、服务水平和资金需求、投资效益评估结果等因素为依据的养护预算申请和决策机制,提高公路养护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和养护资金使用效率。加大四新技术推广力度,全面推广旧路面材料的循环利用。加快发展绿色低碳公路养护技术和工艺,提升养护管理效能,促进绿色低碳养护产业快速发展。加快养护工区及机械化标准化建设,努力建设专业化养护人才队伍,不断提高养护专业化、机械化、规模化水平。积极探索推进管养信息平台、手机APP、微信小程序等建设,有效提升养护智能化水平。


五是强化航道养护管理。突出航道养护全过程管理,精准实施维护性疏浚、整治建筑物维修、航标养护等航道养护作业,稳定航道通航条件。加强航道资源保护,明确航道保护范围,强化保护范围内的涉水工程建设、采砂等监管,保证航道畅通安全。加强航道支持保障能力建设,建设十堰市航道管养基地,推进航标船等维护船型更新改造,提升标准化、智能化水平。积极采用环保疏浚新技术,促进航道疏浚土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大力推进航道养护免维护环保材料、太阳能航标灯等绿色产品的推广应用。


养护管理重点项目


(1)公路养护管理体系完善工程


到“十四五”末,基本形成事权清晰、责任明确、运转协调的公路养护管理体制。


(2)公路路况水平提升工程


实施普通国道路面改造211公里,普通省道路面改造585公里。


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年均养护工程比例不低于5%。到“十四五”末,全市普通国省道优良路率超过90%;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率超过85%。


(3)公路养护现代化工程


普通国省道技术状况检测和路面自动化采集覆盖率达到100%,科学决策技术运用普及率达到80%以上;农村公路技术状况检测覆盖率达到90%。


普通国省道废旧路面材料回收率达到100%,循环利用率达到85%以上。


(4)公路养护服务设施提质工程


建设普通国省道应急养护中心12个,养护管理站24个,十四五投资约2.1亿元。


建设普通国省道服务区33个,停车区58个,十四五投资约1.6亿元。到“十四五”末,全市各县市(区)至少有一个管理、养护、应急、生产“四位一体”的普通公路养护(应急)中心,基本实现国省干线服务设施全覆盖。


(5)航道养护工程


建设十堰市航道管养基地,包括航道码头、趸船及环保等设施。其中汉江沿线6个,堵河2个,十四五投资约4800万元。


配备抓斗式疏浚工程船,汉江及堵河各配1艘,每艘配3只开底驳,十四五投资约8000万元。


配备航标船5艘,十四五投资约2000万元。


6.3建设综合交通大枢纽


按照“一核五心”的城镇发展格局,着力打造鄂西北航空枢纽,建设现代化的港口集群,推进一批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加快完善集疏运体系,形成多点支撑的空间开放开发格局,提升十堰交通枢纽地位。


1.打造航空枢纽新格局


重点围绕“扩容升级、互联互通”,打造航空枢纽新格局。一是以建设区域性枢纽机场为目标,以推进“四型机场”建设为抓手,完成武当山机场国际航站楼、飞行区改扩建等建设项目。合理拓展、加密至国内各省会城市以及重要旅游城市的空中航线。积极配合申报国际口岸,力争早日开通港澳台地区航线和东南亚地区国际航线。二是加快全市通用航空机场布局,重点建设竹山、郧西、丹江口和竹溪通用机场。


“十四五”期间,规划实施6个航空机场项目,规划投资约28亿元。到“十四五”末,全市基本形成“一主多辅”的航空枢纽格局,武当山机场旅客吞吐能力达到28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能力达到8500吨/年。


航空机场重点项目


(1)武当山机场改扩建;


国际航站楼及附属工程。新建国际航站楼13000平方米,扩建机坪,配套建设站前交通组织和停车场。十四五投资约5亿元。


武当山机场飞行区改扩建。机场跑道升级为4E级,跑道延长600米,跑道盖被,设置平行滑行道、远机位指廊,同时对机场净空处理。十四五投资约10亿元。


(2)通用航空机场:


竹山通用机场,新建一条跑道为1200米*30米,本期设计为12架飞机停机位,建设机库总建筑面积3200平米,建设航管塔台和综合业务楼建筑面积2400平米,本期项目占地约974亩。十四五投资约3.5亿元。


郧西通用机场,新建一条跑道为1200米*30米,主要建设项目包括机库、场务用房及特车库、机场综合业务楼、生活服务区、中心变电站、供水站、污水站、垃圾站、油库等。十四五投资约3.5亿元。


丹江口通用机场,十四五投资约3亿元。


竹溪通用机场,十四五投资约3亿元。


2.建设现代港口集群


立足全省主要港区的发展定位,突出抓好港口资源整合联动,节约集约利用港口岸线资源,推动港口布局优化、枢纽功能强化。一是坚持以“错位协同、优势互补、集约高效”为导向,重点建设丹江口、武当山、郧阳、郧西四大港区,稳步推进其他港区的建设,打造一批现代化的客货码头,全面提升港区吞吐能力和服务水平。二是充分结合区域内湖泊、水库资源,考虑方便地方居民日常交通出行、货物运输,同时支撑水上旅游客运发展,着力推进渡运码头和旅游客运码头建设。三是完善港口配套设施,着力推进陈家港、郧阳和郧西天河口等锚地建设,积极探索水上服务区,提高港口使用效率和服务品质。四是积极研究推广LNG等清洁能源在水运的应用。


“十四五”期间,规划实施港口码头26个,建设4个锚地,规划投资约6.3亿元。到“十四五”末,全市港口年货运吞吐能力达到770万吨,年客运服务能力达610万人次。


港口码头重点项目


(1)旅游(渡运)码头


郧西县:董家沟旅游码头、泥河口旅游码头。


郧阳区:梅铺旅游渡运码头、南化塘旅游渡运码头。


竹山县:官渡旅游渡运码头。


竹溪县:天宝乡大峡渡运码头、泉溪石板河渡运码头、新洲乡马家河渡运码头、鄂坪乡西湾渡运码头、县河渡运码头、兵营镇赵家河渡运码头。


房县:五台乡三里坪旅游渡运码头、野人谷镇驼鱼河旅游渡运码头、野人谷镇毛河旅游渡运码头、姚坪旅游渡运码头。


(2)货运码头(砂石集并中心)


郧阳区:神定河散货码头、辽瓦散货码头、金岗散货码头。


张湾区:张湾区散货码头。


丹江口市:六里坪散货码头。


武当山特区:武当山散货码头。


郧西县:兰滩散货码头、石宝沟散货码头。


(3)锚地:


续建丹江口陈家港锚地,新建长岭锚地、郧阳区锚地、郧西天河口锚地。


3.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1)积极建设客运枢纽,构建层次分明、衔接有序、服务优质、出行便捷的客运枢纽体系。一是打造综合型客运枢纽,依托武汉至西安高速铁路,加快丹江口市金山汽车客运站、六里坪汽车客运站建设,全力推进郧西客运换乘中心。二是积极推进集长途、城际、城市、城乡、旅游等多种客运方式于一体的大型客运站,重点实施十堰市西城客运换乘中心等项目,方便乘客无缝衔接、高效换乘、快速集散。三是强化各县市区间的沟通联系,服务地方居民便捷出行,结合城市功能区划调整以及城市新区、县城规划建设等新要求,对重点城区、重点乡镇提档升级或新建一批高等级客运站(三级及以上)。四是鼓励公路客运站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拓展商业、文化、休闲等功能。


(2)加快推进货运枢纽,打造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的物流枢纽体系。一是依托港口码头、铁路货运站,加快推进张湾区公铁联运物流基地等多式联运物流园区建设。二是结合区域产业布局,依托大型企业、后方产业园、商贸市场,加快十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物流园、鄂西北冷链物流中心等建设,全面支撑地方产业发展。三是统筹农村客运与农村物流融合发展,整合农业、商贸、邮政、快递和交通资源,继续推进“一点多能、多站合一、一网多用、深度融合”的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建设。强化乡镇客运站与农村交通服务站合作共建,打造农村客货运输新模式。


“十四五”期间,规划实施客运站场项目38个(续建9个),规划投资约13亿元;货运站场项目12个(续建3个),规划投资约32亿元。到“十四五”末,基本形成以十堰主城区为核心,丹江口、郧西、竹山等为支点的“一主六辅”的交通枢纽格局,100%的重点乡镇建有三级及以上客运站,100%乡镇具有农村物流集散网点。


客货枢纽重点项目


(1)客运枢纽


十堰市:新建十堰六堰城际换乘中心、火车站北广场公交换乘中心、黄龙斤坪城际换乘中心、凯旋大道城际换乘中心、华西公共交通换乘中心。


张湾区:续建十堰客运东站、十堰客运西站,新建十堰西城客运换乘中心。


茅箭区:十堰汽车客运中心站改扩建(三堰客运站)。


郧阳区:郧阳区汽车客运站改扩建;新建白桑关客运站。


丹江口市:续建丹江右岸新城区客运站、金山汽车客运站;新建六里坪汽车客运站、江北客运站。


武当山特区:续建武当山特区客运换乘中心;新建方特旅游客运换乘中心、五龙宫换乘客运中心。


郧西县:续建郧西客运站改扩建,新建郧西高铁客运换乘中心,夹河客运站。


竹山县:续建擂鼓客运站,新建竹山县客运换乘中心,柳林、竹坪、秦古3个乡镇客运站。


竹溪县:续建竹溪向坝、蒋家堰客运站,新建竹溪县客运中心站、客运换乘咨询,丰溪、天宝、十八里长峡等3个乡镇客运站。


房县:实施房县客运中心站改扩建,新建房县客运换乘中心,军店客运站。


全市新改建56个农村客运站(新建19个,改建514个),新改建1557个农村候车厅(新建1043个,改建39个)。


(2)货运枢纽


十堰市:十堰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十堰快递产业园区。


张湾区:续建十堰鼎元物流中心;新建张湾区公铁联运物流基地。


茅箭区:新建佰昌仓储物流产业园、供销云仓十堰电商产业园。


郧阳区:新建十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物流园。


丹江口市:续建丹江口市交通综合物流园。


郧西县:续建郧西县交通物流产业园。


竹溪县:新建竹溪县农产品冷链物流。


房县:新建房县公共配送中心。


在全市行政村设置村级物流站点,共计1818个。


4.完善集疏运体系


一是加强机场、高铁站等大型客运枢纽的集疏运公路建设,积极推动高等级公路与重要港区的连接线建设,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二是完善物流园、产业园集疏运体系,对有条件的工业园区,积极引入铁路联络线或专用线,积极研究林安物流园铁路专用线等项目,提升大宗货物运输能力和效率。三是着力推进枢纽与集疏运体系“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营”,强化各种交通方式、各层级交通网络之间的衔接和转换,确保国省干线与乡镇、集镇、街道无缝对接,农村公路与产业、乡村无缝对接,实现城区高铁、飞机、公交等“零换乘”,乡镇快速上高速、村庄快速上干线公路。


集疏运重点项目


集疏运公路


福银高速十堰西出口至汉十高铁十堰东站一级公路新建工程(双高路),全长约3.2公里,“十四五”投资约6.6亿元。


G346麻家渡至竹山通用机场道路,全长约5公里,“十四五”投资约2亿元。


汉丹港集疏运道路新建工程,全长约2公里,“十四五”投资约6500万元。


6.4促进运输服务大提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发展多层次、高品质、人性化和均等化的客运服务,全面提升服务质量,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出行需求。加快推进传统货运转型升级,促进提质降本增效,打造经济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激发内需潜力,全面服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


1.不断强化客运服务优化升级


一是积极推进旅客联程运输。积极推广以人为中心、多方式融合、多主体协同、全链条出行、一体化服务的“出行即服务”理念。加快整合各种运输方式资源,加强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城市公交一体衔接,开展一体化客运组织,逐步实现联网售票一网通、交通一卡通。提升综合枢纽的服务水平,推动不同交通方式、不同功能的站场集中布局、空间共享。完善枢纽自动步行道、风雨廊道等公共设施设施配置,强化无障碍设施规划布局建设,全面提升旅客换乘便利性和舒适性。


二是加快道路客运转型升级。结合航班和高铁线路开通情况,科学发展长途班线客运,积极引导省际道路客运与铁路、航空客运错位发展,充分发挥各自运输优势。充分发挥公路运输机动灵活优势,鼓励中短途道路客运班线定制化发展,更好的满足群众“门到门”“点到点”的出行需求。加强道路客运电子客票的推广应用,逐步实现全市二级以上客运站和定制客运线路道路客运电子客票全覆盖,方便群众无纸化购票、实现“刷脸”进站乘车。


三是深入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加强城乡客运资源整合,优化农村客运线网结构,持续巩固“村村通客车”成果,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鼓励城市公交向周边毗邻地区、重点乡镇以及主要人流集散点延伸,进一步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逐步实现公共交通的城乡全覆盖。大力推进农村客运与邮政、商务、供销、物流等功能整合,探索“一点多能、一网多用、深度融合”的农村客运发展新模式。继续完善农村客运发展扶持政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建立运营补贴机制等方式,保障农村客运开通并可持续稳定运营。


四是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强城市交通拥堵综合治理,深入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公交网络及配套设施布局建设,实时启动城区轨道交通建设,完善城市慢行系统,建设有竞争力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合理优化配置公交运力资源,全面提供公交运营效率。积极推进公交电子站牌等信息化设施产品,为公众提供准确、可靠的公交信息服务。积极推进快速公交、微循环公交、定制公交等特色公交服务产品,规范发展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共享汽车等出行服务新业态,逐步形成“公共交通+定制出行+共享交通”多元组合的服务模式,更好满足群众多样化出行需求。


2.全力推进物流运输经济高效


一是加快运输结构优化调整。以公铁水空多式联运发展为重点,加快推进铁路专用线、多式联运枢纽建设,着力提升水路运输服务能力。积极争取列入国家、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创建,推动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运输向铁路和水路转移,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二是推动现代物流升级。大力推广甩挂运输、冷链物流、电商物流、危险品物流等先进专业化的运输组织方式,有效整合运力、仓储、配送、技术、人力等物流资源,提高物流效率。积极培育和大力扶持物流龙头骨干企业,充分发挥示范效应,推动全市物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引导国际物流跨越发展,继续巩固“十汉欧”货运直达班列的运行,积极开拓“十欧”直达班列。


三是构建高效率城市物流网。以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为载体,进一步优化完善城市物流配送枢纽站场、节点网络、新能源车辆配套设施布局,促进物流干线运输与城市末端配送有机衔接。加强新能源城市物流车推广应用,优化便利通行政策,推动城市物流配送车辆实现电动化、清洁化发展。引导开展城市物流组织模式创新,成立企业配送联盟,加快形成集约、高效、智能的城市绿色货运配送体系。


四是加快发展农村物流。综合利用交通、邮政、快递、农业、商贸等资源,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节点体系,补齐农村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提升农村物流网络覆盖率。推动邮政物流、农村客运小件快运、电商快递、冷链物流、货运班车等多种形式农村物流发展,畅通农产品进城、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民生活消费品下乡的物流服务体系,促进城乡物流网络均衡发展。创新农村物流服务模式,鼓励交通运输、商贸、供销、电商、邮政、快递等企业开展农村物流统仓共配,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继续推进“一县一品”试点示范工作,加快培育打造具有十堰特色的农村物流服务品牌。


3.提升邮政快递服务水平


一是完善邮政快递服务网络。深入实施“邮政在乡”和“快递下乡”工程,加快构建邮政县、乡、村三级快递邮政体系,实现与干线运输网络有效衔接。积极推动邮政企业资源开放和共享合作,支持快递企业加强与农业、供销、商贸企业的合作,建立共享末端服务设施,开展联收联投。加快推广定时、定点、定线的邮件班线,支持农村客运班车代运邮件快件。


二是创新交邮合作模式。加快推进快递“上车、上船、上飞机”工程,积极推广“高铁+邮件快件”的运输模式。支持在大型车站、码头、机场等新建交通枢纽配套建设邮件快件绿色通道和接驳场所,推动邮政快递设施装备与铁路、公路、民航等交通站场和工具的高效衔接,提高中转效率。推动邮政业与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等的行业间标准对接和企业间信息共享。


运输服务重点项目


(1)旅客运输


城乡客运一体化工程:


持续巩固“村村通客车”成果,加快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鼓励城市公交向周边毗邻地区延伸,逐步实现公共交通的城乡全覆盖。


城市公共交通示范创建工程:


开展国家公交示范城市创建,全面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品质启动十堰市城区轨道交通项目(含东风公司老厂区重轨轻用项目)。


(2)货物运输


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积极争取国家、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创建,打造武汉多式联运的重要“喂给”货源地和湖北辐射豫、陕、渝地区的多式联运门户。


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


进一步完善城市配送节点网络、优化车辆便利通行政策、推广新能源城市配送车辆,建成“集约、高效、绿色、智能”的城市货运配送服务体系。


农村物流体系完善工程:


加快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农村物流节点和网络体系,强化与电商、邮政等融合发展,推动农村物流“场站共享、货源集约、服务同网、信息互通”,实现“村村通邮路”“村村通电商(物流)”。


6.5实施交旅全域大融合


1.建设“快进慢游”旅游交通网络


(1)构建对外旅游快速通道。


依托高速铁路、民航、高速公路布局,加快构建“快进”交通网络,全面提升十堰对外通达性和便捷性,实现游客远距离快速进出。航空方面,合理增加至主要客源地直航航线航班,进一步优化旅游旺季航班配置,探索开展旅游包机业务。铁路方面,加快境内高速铁路主通道建设,带动全域旅游迈进“高铁时代”。旅游旺季针对性的增开旅游专列。高速公路方面,加快完善对外放射性联系通道,实现与相邻省份、周边中心城市互联互通。


(2)建设市域旅游骨架网络。


依托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干线,形成区域内“双轴”旅游骨架支撑,实现市域内各县市区、旅游片区间的快速通达。重点推进干线公路与景区公路连接线以及相邻区域景区之间公路建设,加快形成旅游环线、旅游交通走廊,实现全市旅游资源联网成片发展。


(3)打通内部旅游支线末梢。


结合景观风貌和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建设旅游风景道,打造具有通达、游憩、体验、运动、健身、文化、教育等复合功能的主题线路。重点解决景区连接线“最后一公里”问题,注重各种旅游方式间的转换衔接,加快推进旅游支线公路建设。加快完善旅游慢行系统,因地制宜建设旅游步道和自行车道。


2.健全交通设施旅游服务功能


(1)强化客运枢纽的旅游服务功能。


加快拓展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码头等客运枢纽旅游服务功能,改造升级枢纽内旅游信息服务系统、标识引导系统等设施,增强自驾游服务等功能。统筹客运站与旅游集散中心集中布局。加快推进交通枢纽“运游一体化”建设,推动运输客票、景区门票等票务系统衔接,开展车票、船票、门票等一体化预订和结算服务,推进游客“吃喝住行”,实现“一站服务”“一票到底”。针对不同旅游出行群体,提供旅游包车、拼车、直通车、小件快运、房车等个性化接送服务。扩大农村旅游景点的通达深度和覆盖范围,鼓励在重大节假日旅游高峰期间积极开通定制旅游线路,增强城乡客运线路服务乡村旅游的能力,支撑全域旅游发展。


(2)强化公路沿线服务设施建设。


一是增加高速公路服务区休憩娱乐、票务、旅游信息等服务功能,设置房车车位、加气站、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设施,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向交通、生态、旅游、消费等复合功能型服务区转型升级,打造一两个具有十堰特色主题服务区。


二是完善普通公路旅游服务设施,以国省干线公路服务区建设为契机,在路侧空间富裕路段设置驿站、简易自驾车房车营地、观景台、厕所等设施。根据需要在农村公路沿线增设简易驿站、港湾式停车带和观景台。


三是积极推进在生态资源良好的景区开辟汽车营地,供自驾游客宿营、休憩和深度体验等;积极探索发展汽车租赁服务,逐步推进推广武当山机场、十堰东站等全市重点枢纽、县市区增设汽车租赁服务点,实现一地租车、异地还车。


3.创新丰富交通旅游服务产品


一是积极开展旅游观光列车线路规划研究,启动丹江口库区旅游观光铁路研究工作,进一步丰富游客旅行体验。


二是围绕改善路面技术状况、完善交通安全设施、美化公路路域环境、优化出行服务设施等内容,全面实施国道提质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美丽公路经济带”。推动农村公路与乡村旅游、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等融合发展,深入开展“美丽农村公路”创建。加快十堰市环库沿库生态旅游公路建设,打造公路精品交通线路。


三是依托库区和汉江两岸沿线独特的特色产业、文化底蕴、城市风光、自然风光等资源要素,统筹布置水上、岸上生态附属设施,配套景观节点,加强沿江沿河文化景观再造,推进沿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构建集观光、交通、度假、休闲等功能与一体的特色旅游航道。优化完善港口码头布局,积极推进邮轮游艇码头规划建设。继续拓展水上旅游航线,加强水上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打造具有景观性和功能性的滨水空间,提升黄金水道旅游效益。


四是依托通用航空机场建设,建设低空旅游产业园、通航旅游小镇与飞行营地。积极申请开发低空旅游线路,打造空中游览、航空体验、航空运动等航空旅游产品。


交旅融合重点项目


(1)旅游交通网络:


旅游特色铁路:研究论证环丹江口库区旅游观光铁路。


立足国家、省级风景道,着力打造体现十堰市自身特色、主题特征鲜明的汉江(丹江口库区)、秦巴山等生态旅游风景道示范线。


加速实施方滩至堵河口旅游公路、竹山女娲山旅游公路、丁家营至龙山旅游公路、武当山环湖旅游路等一批重点旅游公路建设,打造1000公里旅游公路,全市4A级以上景区通二级公路,确保实现“城景通”“景景通”。


积极开展旅游航道试点示范创建。


(2)旅游交通服务设施:


重点打造1-2个具有十堰特色高速公路主题服务区。


采用“旅游驿站+普通公路服务区”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打造20个综合性旅游服务驿站(服务区);以“观景+休息”为主要功能,建设50个旅游观景平台。


建设郧阳岛、武当山、赛武当、沧浪洲、太和等5个汽车营地。建设武当山机场、十堰东站、武当山、张湾、茅箭、郧阳、丹江口、郧西、房县、竹山、竹溪等11个汽车租赁服务点。


(3)交通+旅游融合新产品:


积极打造水上旅游产品(游船、游艇)、“空中观光+飞行体验”低空旅游、观光铁路等,加快创建自驾游、房车等公路旅游精品线路。


6.6加快综合交通大转型


1.打造科技智慧交通体系


(1)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智慧化


构建数字化的交通信息网络。一是加快BIM技术在全市交通领域的试点应用,逐步推动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造、养护、运行管理等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二是推动铁路、公路、水路领域的重点路段、航段,以及隧道、桥梁、枢纽、船闸等重要节点的交通感知网络建设,基本实现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运行动态的有效感知。三是加快推进市域内机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线港口、重要国省干线、综合交通枢纽等5G网络、北斗基站新一代交通通信网络建设,逐步实现连续覆盖。


推进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积极沟通协调西安至十堰高速铁路主体工程与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实现全线2G到5G网络全覆盖。二是基于5G车联网、车路协同,加快推进十堰市武十高铁十堰东站至武当山西站智慧公路项目,通过路侧广播诱导、高精度导航提醒等方式,向驾乘人员提供道路危险状况提示、限速预警、前方拥堵提醒、车辆汇流碰撞预警、匝道分合流预警等信息。三是实施库区智慧水运示范工程,积极推进汉江电子航道图、电子航标建设,加快推进库区船舶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的全覆盖,实现船舶不停航监管和航道智能检测;适时推进丹江口大坝、孤山航电枢纽智能船闸系统建设,实时感应船舶位置,实现船闸的自动起落。四是试点在武当山机场、十堰东站等客运枢纽建设5G体验展厅,提供5G高速视频、5G+VR沉浸式观影、基于5G的出行查询等服务。强化综合枢纽智慧停车、进出站客流监测和疏导、室内定位与导航系统建设。五是积极推进货运枢纽的智能化升级,建设智能仓储和自动分拣系统等新型装备设施。六是利用新技术赋能既有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提高存量设施利用效率和服务水平。


(2)推动交通管理和决策智慧化


依托对全市交通数据资源采集、感知和整合,打造十堰市“数据一中心、交通一张图、业务一平台”,清晰展示和调阅全市、各县市区、重点区域、各条线路、重点路段、重要节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基本情况、特征分析,运行状况实施监测预警,规划情况、项目实施情况、执行评估,实时路况查询、出行信息发布等等,全面实现交通数据集中管理、业务信息共享互通。


建设交通大数据中心。通过建立统一的交通数据中心,逐步完成对全市所有交通基础设施的基础信息、日常运行情况、规划建设养护等基础数据的搜集、整理,按照统一数据标准入库,建立数据目录体系,实现交通基础信息“一本账”。


构建交通网络一张图。全市所有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全部集中到一张地图上,构建具备实时监控、动态更新的一体化信息资源库,同时预留接口与“三区三线”、城镇规划、产业布局等相关数据进行对接。


打造交通综合平台。搭建统一的应用支撑平台,以模块化、组件化的方式为业务的运行提供灵活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平台环境,包括交通信息分析展示、交通运行监测、应急指挥调度、交通规划建设信息管理、养护管理、出行服务等模块。


(3)推动交通服务智慧化


推动公众出行智能化。一是积极推进铁路、民航、道路客运售票、检票、安检、登乘等服务设施设备智能化升级改造,实现市内客运枢纽服务“无纸化”,打造客运全程电子化服务体系。二是促进交通、旅游等各类信息共享融合,通过数据分析,推进各种运输方式实现信息互通、运力匹配、组织衔接、时刻对接,智能化组织运输、调度客运车辆,形成“线上资源合理分配,线下高效优质运行”的新业态和新模式。三是搭建智慧公交云平台,建设城市公交智能港湾候车厅,实现线路站点实时查询、车辆位置实时共享、到站实时提醒等功能,积极推广手机NFC、二维码等移动支付,形成涵盖人-车-站-线的智慧公交出行网络。四是创新拓展以智能移动终端为基础的微博、微信、APP等多种交通出行服务信息发布渠道,强化与气象、公安交警、旅游、运管等相关部门信息共享,结合移动信令数据,为公众提供更加个性、及时的出行服务信息。


推动智慧物流发展。一是加快研究制定全市货运物流单据电子化相关技术标准,积极推进铁路、公路、水路等货运单证电子化,促进多种运输方式间数据交换共享,实现货运“一单制”服务。二是加快货运物流数字化建设,实现货物动态跟踪与管理,提供全程可监测、可追溯的“一站式”物流服务。三是加快“互联网+货运物流”新模式,建立统一的物流信息平台,实现业务的在线化、数字化、标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四是建立完善物流行业运行监测分析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预测发展趋势,引导货运物流行业健康发展。


(4)推进运输装备现代化


推动运输装备向智能化、清洁化、高端化和标准化发展。开展联合执法监督管理专项行动,强化信息共享和联合惩戒,引导督促行业、企业加快更新淘汰不合规车辆、船舶,建立超标排放车辆黑名单制度,促进标准化运输装备更新替代。深入推进“两客一危”重点营运车辆和重载货车安装智能视频监控报警装置,加强驾驶员违规驾驶行为的实施提醒、实时纠正。积极推广公铁两用牵引车、半挂车等专用载用机具以及托盘、集装箱等标准化基础装载单元应用。


智慧交通重点项目


(1)智慧公路,十堰市武十高铁十堰东站至武当山西站智慧公路等;


(2)智慧水运,汉江(十堰段)智慧航道工程(包括电子航道图、电子航标、智慧船闸等)等;


(3)智慧物流,十堰市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


(4)智慧客运,十堰亨运“智能运输运营平台”建设项目等;


(5)智慧管理平台,十堰市交通运输应急指挥中心平台等。


2.构建绿色生态交通运输体系


(1)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一是统筹利用综合运输通道线位和枢纽资源,加强港口岸线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二是加强老旧设施更新利用,推广施工材料、废旧材料再生和综合利用,推进邮件快件包装绿色化、减量化,提高资源再利用和循环利用水平。三是强化与国土空间规划等衔接,实现“多规合一”。


(2)强化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


一是加快推进新能源、清洁能源车辆在城市配送体系中、城市公交、出租等领域应用。持续完善加气站、充电桩等配套设施规划布局。坚决开展黄标车和老旧车的清理整顿,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运输装备。二是重点实施丹江口库区绿色航运工程,大力推进港口码头岸电、LNG推广应用,加快港口和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和处置设施建设。三是积极开展绿色出行活动,大力倡导低碳出行理念,营造良好的公共交通、慢行出行环境和氛围。


(3)加强交通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一是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落实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养护全过程。二是继续巩固非法码头整治成果,持续做好岸线生态修复工作,确保实现取缔的非法码头岸线复绿率、复绿成活率、公示牌设立率均达到100%。三是坚持以绿色作为交通底色,加快构建汉江绿色生态廊道,着力推进绿色公路、绿色航道、绿色港口示范创建工程,重点打造1000公里绿色公路、1000公里绿色航道。


绿色交通重点项目


(1)库区绿色航运示范工程


建设6个防污染专用码头,加快重要港区的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设施、散货码头防风抑尘设施、水上绿色航运综合服务区建设;积极开展港口码头岸电、LNG加注站应用。


(2)绿色公路、绿色航道示范工程


以汉江和堵河为轴线,环绕丹江口水库、黄龙水库、潘口水库,打造1000公里全域开放的环库沿库生态绿色廊道。


以丹江口库区为核心,黄龙、龙背湾、新洲等水库为组团,大力实施航道畅通工程、岸线修复工程、港口提质工程、船舶升级工程和旅游航线改造工程,打造1000公里绿色航道。


3.强化安全应急保障体系


(1)完善交通安全基础设施。


一是重点实施公路桥梁“三年消危行动”,2022年完成市域现有危桥改造任务。逐步推进桥梁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模式,建立危桥改造和桥梁养护管理的长效机制。二是按照“防治结合、治要彻底”的要求,联合自然资源部门加强对山区重点路段、隧道出入口、临河路段、高危边坡及滑塌等路段的地质灾害进行治理,每年治理一批、预防一批,逐步补齐地质灾害欠账,全面提高公路防灾抗灾能力,打造“平安示范公路”。三是继续推进公路安全提升工程,定期更新改造护栏、标志标线等交安设施,优化指路标志体系和整治平交道口,做到设施全覆盖无死角。四是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建立完善水上客运、城市渡运、危险化学品运输、桥梁防碰撞、恶劣气候航行等安全风险清单,强化分级分类管控。重点加强超限检测站、安检站、救助站等基层站所的建设。


(2)强化交通安全生产监管。


一是健全交通安全责任和监管体系,落实企业安全生产和行业安全监管责任,建立安全生产权责清单和安全生产失信联合惩戒黑名单。二是加强路网运行预警监测,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监控监测资源,强化国省县乡道中桥、中长隧道、长陡下坡危险路段实时视频监控,全面加强重点领域、重点时段、重点区域的安全监管,继续抓好客运站、渡口、高速公路、危险货物、限超限载、重点工程等隐患排查治理与专项治理。三是强化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包括加大不停车超限超载检测系统建设力度,加强治超联合执法,推进治超信息监管系统建设。继续夯实“两客一危”重点车辆动态视频监控成果。加强对砂石船、客渡船安全监管力度,严厉打击“三无”船舶、非法营运、超载超速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工程建设安全监管,严格抓好工程质量管理,狠抓工程质量提升,推动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发展。


(3)提升交通应急保障能力。


一是加快推进全市综合交通应急指挥信息中心平台建设,完善交通行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应急指挥体系,提高应急保障及处置能力。二是加强交通横向、纵向部门间信息共享,强化与气象、应急管理、自然资源等部门合作和资源共享,建立多部门联动、多方式协同、全社会参与的交通运输应急救援体系。三是完善应急站点布局,加快丹江口库区水上应急搜救指挥中心、鄂西北公路交通应急装备物资储备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强应急救援专业装备、设施、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交通运输应急保障能力。四是围绕大型装备远程调运、重大灾害抢险抢通、隧道突发事件、汛期突发事件、交通综合保障等主题,全面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不断提升应急队伍的能力水平。


交通安全保障重点项目


(1)交通安全设施提质工程


重点推进公路桥梁“三年消危”行动。“十四五”期间,实施危桥改造16000延米。


强化国省道地质灾害处理。“十四五”期间,处理1061处地质灾害。


(2)交通安全监管强化工程


加强国省道运行监测,普通国省道重要节点运行实时监测覆盖率达到75%以上。


继续完善不停车超限超载检测系统,普通国省道超限率不超过2%。


(3)交通应急保障提升工程


重点推进丹江口库区水上搜救应急基地,包括一个中心基地,6个分基地,“十四五”投资约2亿元;配置十堰市水上安全应急指挥船艇,海事艇、趸船,安全应急拖轮等,“十四五”投资约1.1亿元;加快推进鄂西北公路交通应急装备物资储备中心建设,包含应急中心升级改造、应急设施设备购置、新建应急仓储中心,建立完备的智慧应急中心等;加快12个国省道应急养护中心建设。


6.7推进行业治理大提升


1.深化交通行业改革


一是继续推进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协调全市公路、水路、铁路、民航、管道、邮政等多种运输方式发展,建立健全适应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二是坚持法治引领,深化交通运输法治政府部门建设。认真开展普法和学法理论学习,强化法治工作组织保障,营造行业良好法治环境。全面加强规范化建设,提升交通运输执法队伍能力和水平,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三是加强政策创新,合理制定完善指导十堰交通科学发展的指导政策和实施意见,抓紧建立健全新业态新模式、信息化数字化等领域的标准规范,努力打造具有十堰交通特色的制度体系,促进交通新业态快速健康发展。四是持续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拓宽公众参与交通治理渠道,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构建交通运输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2.优化交通营商环境


一是健全完善市场治理规则,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实施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模式,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活力迸发的现代交通市场体系。二是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行快办、速办、一站式办、一网通办。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方式,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切实简化审批流程、提高服务水平。三是建立全市“交通运输领域信用信息平台”,构建涵盖建设、养护、管理和运营的“互联网+”与“信用服务监管”深度融合的工作机制、基于平台大数据分析的监管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的主体信用激励约束制度。


3.提升交通行业软实力


一是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交通人才战略,建立健全人才使用与激励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干部创新创造活力。注重加强职工的岗位培训、干部的素质培训、专业人才的专业培训,培养造就一支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化的人才队伍。二是主动适应新媒体时代,创新内外宣传平台,挖掘新时代十堰交通精神,宣传交通强市建设的好人物、好故事,传递交通正能量、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不断提升交通参与者文明素养,引导文明出行,营造文明交通环境,推动全市交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


交通治理体系重点项目


(1)成立全市综合交通运输工作领导小组。


(2)统筹制定十堰交通发展战略政策和实施意见,积极探索、抓紧研究新业态新模式、信息化数字化等领域的标准规范。


(3)重点推进十堰交通运输领域信用信息平台建设。


(4)加快推进交通执法、检测等装备升级改造,强化交通行业人才培养。


6.8“十四五”期交通建设投资规模汇总


十堰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项目总投资约2319亿元,其中“十四五”时期规划完成交通投资规模约1300亿元。具体来看。


公路方面,“十四五”时期规划完成投资约1059亿元。其中,高速公路约513亿元,国省道约415亿元,农村公路约98亿元,公路养护约33亿元。


铁路方面,“十四五”时期规划完成投资约134亿元。


水运方面,“十四五”时期规划完成投资约23亿元。


航空方面,“十四五”时期规划完成投资约约28亿元。


站场方面,“十四五”时期规划完成投资约45亿元。其中,客运站约13亿元,物流园区约32亿元。


智慧交通方面,“十四五”时期规划完成投资约10亿元。


第七章保障措施


7.1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组织实施机制。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为规划提供政治保障。坚持全市综合交通“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体化”,建议成立十堰市综合交通运输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全市统筹、县市联动、部门协同,共同推进规划实施。市交通运输局负责本规划的统筹指导和监督检查工作;局直各单位要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对接联系,做好本规划相关内容的汇报工作,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为本规划各项任务落地打好基础;县、市、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从自身职能出发,主动对接本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找准工作切入点,确保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切实落实主体责任。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是规划项目推进、落实、督办的责任主体,本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应纳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年度绩效考核,规划重点项目的推进工作要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做到科学分析、精心组织、加强调度,制定项目清单、责任清单、措施清单、时限清单,全力推进规划实施。对市本级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重大交通建设项目,要成立重大项目专项指挥部,加强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


7.2加强衔接协调


加强规划衔接对接。强化与国家、湖北省有关规划对接,积极争取重点项目列入国家、省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和重大项目计划。加强与全市“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土空间等相关规划衔接,与城乡建设相统筹。本市“十四五”交通各专项发展规划、县市区“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要与本规划做好衔接,相关项目应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确保本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


做好规划协同融合。强化与发改、自然资源和规划、生态环境等相关部门的协调,推动政策协同,为规划实施创造良好条件。建立完善与周边省、市交通主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加强跨省、跨市交通重点项目在线位方案、建设标准和建设时序等衔接,协同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强与各运输方式间、相关行业间的对接,促进各种运输方式资源统筹共享、交通与相关行业协调融合,强化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最大限度发挥交通项目效益。


加强建设用地保障。充分考虑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控制性因素,积极争取省级相关部门政策指导和支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林业局应加强与省级相关部门沟通协调,解决本规划有关项目生态红线和自然保护地调整批复问题,确保项目建设用地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储备和预留,为项目建设提供用地保障,帮助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快推进项目落地见效。


7.3加强资金保障


积极争取国省资金支持。围绕国家支持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一揽子政策,以省、市疫后重振补短板方案为基础,用好用足政策红利。密切跟踪国家、省级各项战略规划和重点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强与相关上位规划的沟通衔接,积极争取重大项目纳入国家、省等有关规划,积极争取财政性预算资金和政府性专项建设资金加大对重大交通项目的支持力度。


多渠道筹措交通发展资金。建立与全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相适应的资金保障机制,地方政府要落实交通运输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负责落实除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以外应承担的建设资金,并将其纳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和中期财政规划。积极探索创新投融资模式,积极推动建立政银企对接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采用多元化的市场融资方式拓展融资渠道,继续寻求央企、国企和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市属国有企业平台充分发挥市场化筹融资作用,积极探索推进交通沿线土地综合开发、交通旅游项目综合开发等融资模式,解决地方配套资金,保障项目建设资金需求。进一步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养护资金的投入,研究引导扶持新型产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发展等资金政策,保障行业发展前期研究资金投入。灵活运用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等金融工具盘活项目存量优质资产。


强化行业债务风险防控。有效规范地方政府对交通项目的举债融资,找准稳投资与防风险的平衡点,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等,合理把握交通建设节奏,严禁形象工程,以及超出自身财力、资金难以落实的项目,防止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7.4加强规划执行


突出做好项目实施和管理。按照“完成一批、开工一批、研究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滚动机制,强化项目绩效管理,建立重点项目责任制,明确各项工程的责任单位、资金来源和年度建设计划,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做好项目储备。加强前期工作管理,配齐配强专班力量,提高前期工作质量,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衔接,及时研究解决前期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确保各项目尽快落实、落地,保障高质量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市直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大对规划项目的支持、服务力度,充分利用重点项目有关政策,在用地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建立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在环保、防洪等专项审批方面积极指导,保障项目要素资源落实到位。


加强执行监管和动态评估。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及时跟踪掌握规划目标和重大项目进展,做好年度绩效考核,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实现。结合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根据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组织开展中期评估等工作,动态调整规划和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监督考评管理机制,各县、市、区要采取有力措施,严格落实督办机制,将工作任务层层分解、级级落实,确保责任到人。加强宣贯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广泛开展本规划宣传,让规划的理念、目标任务深入人心,凝聚各方面力量参与规划的实施监督工作。


十堰市人民政府


2022年1月25日

好货运客服微信

本文网址:http://www.hhbwlhy.com/a/637.html 编辑:好货运,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