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电话:
400-888-0826

好货运客服微信

西安市“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原文)

TIME:2022-05-17 09:59:22 HOT:0来源:西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栏目分类 好货运广告 猜你喜欢

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为推动西安市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完善现代物流设施体系和服务体系,将西安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物流枢纽城市,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陕西省“十四五”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实施方案》《西安市现代产业布局规划》等文件精神,立足西安实际,编制本规划。


规划期为2021—2025年,远景目标展望至2035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一节 发展现状


“十三五”时期,西安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


规模效益持续提升。


物流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十三五”末,全市社会物流总额达到21319.69亿元,年均增长14.5%。物流运行效率持续提升,西安市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585.08亿元,与GDP的比率为15.8%,较“十二五”末期降低0.8个百分点,每百元社会物流总额的物流费用为7.43元,较“十二五”末期降低0. 54元。全市邮政业务总收入91.25亿元、快递业务总收入75.71亿元、快递业务量6.71亿件,较“十二五”末期分别增长1.97倍、2.65倍和3.21倍。全市货运总量达25712.81万吨,其中公路货运量25204万吨,铁路货运量471.18万吨,航空货运量37.63万吨。


交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十三五”末,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二期建成投运,三期扩建工程全面开工,累计开通航线383条,连通全球37个国家,成为全国八大枢纽机场之一。市域铁路营业里程610公里,“米”字型高铁网基本形成。建成全国最大货运编组站,日均编解量达26000辆。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53公里,干线公路累积建成207公里,国省干线实现二级公路全覆盖,一级以上公路里程比重达到31%。


物流基础设施布局趋于合理。


陆空口岸开放体系初步形成,建成西安综合保税区等5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和国际邮件互换局。航空口岸拥有6个指定口岸资质,铁路口岸获得国际、国内双代码。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纳入国家示范工程。建成亚洲最大的铁路物流集散中心,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新筑铁路综合物流中心和西安国际港站运营良好,年吞吐能力达310万标箱。在建和建成的物流园区超过180家,仓储总面积超过1200万平方米。


物流网络拓展加速。


航空货运网络初步形成,累计开通全货运航线35条,其中国际全货运航线16条(包括2条第五航权航线),培育卡车航班线路4条。国际铁路物流网络加速拓展,中欧班列长安号开通运行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及欧洲干线通道线路15条,相继开行12条“+西欧”集结线路。五定班列常态化运行,海铁联运线路体系基本形成。2020年,中欧班列长安号全年开行3720列,比2015年增长38倍,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均居全国第一。公路运输网络通达全国,开辟零担运输线路566条。末端配送网点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建成城市快递末端公共服务站1399个,快递企业城区标准化网点529个,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达100%,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


市场主体不断壮大。


京东、顺丰、传化等国内物流龙头企业在西安加快布局,黄马甲、派昂医药、卡一车等本土物流企业成长迅速,城市配送、电商物流、医药物流、大件物流、农产品物流等专业领域物流业态百花齐放,基本形成以5A级企业为龙头、规模以上企业为骨干、中小企业为支撑的梯度发展格局。全市物流企业数量超过6000家,5A级物流企业9家,规模以上现代物流企业1144家。


产业集聚效应显著。


依托重点区域、物流通道形成以国际物流枢纽港、区域枢纽物流园和物流中心为核心的物流产业集群。国际港务区构筑起以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运产贸”融合发展为特色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空港新城依托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外向型产业承载平台,吸引了普洛斯集团、丰树集团、日本近铁物流等66家国内国际物流企业巨头进驻,聚集了西部机场集团航空物流等176家专业物流企业,航空物流产业发展迈向集约化。经开区集中了雨润西安农副产品全球采购中心、招商物流、顺丰西北地区总部及电商产业园、九州通医药物流中心、普洛斯西安经开产业园等大型物流项目,物流产业迈向专业化。沣东新城聚集了陕西商储六村堡物流园、普洛斯沣东新城物流园、丰树沣东(西安)物流园、嘉里物流(西北)区域运营总部及物流中心等项目,商贸物流聚集水平不断提高。高陵沿210国道、310国道聚集有京通易购(西北)智慧物联网共同运营中心、西安利亨仓储物流园、西北国际中医药产业园等项目。临潼现代物流区聚集了中储西部国际钢铁物流基地、西安宝湾国际物流中心、嘉浩丝路科技产业园等项目,现代物流产业对先进制造、商贸等产业的支撑作用不断凸显。


“十三五”时期,西安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对照高质量发展目标仍存在差距。现代物流支撑产业发展能力不足。现代物流业与全市六大支柱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不深,供应链金融、物流大数据、物流供应链管理等方面高品质服务供给不足。现代物流创新发展水平不高。5G、物联网等物流新基建技术进展缓慢、应用不足,物流信息互联互通水平亟待提升,物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不充分,创新驱动力不足。物流设施运营效率不高。物流设施布局不够合理,物流园区之间功能互补性不足,主要物流枢纽的集疏运体系不够完善,物流枢纽与交通干线衔接不够顺畅。


第二节 机遇挑战


重要机遇。


多重战略叠加拓展新空间,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加快构建,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正在加快形成,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正在加快融入,西安畅通东西、联接南北的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为构建亚欧间贸易通道、融入国际物流体系、拓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催生新需求,全市“6+5+6+1”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壮大成势,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催生了物流供应链新需求,需要物流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为物流业壮大提供内生动力。物流科技创新注入新动力,5G、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无人卡车、AMR(自主移动机器人)、无人配送车、无人机等智能装备广泛应用,智慧园区、智能仓、大数据中心、物流信息平台等技术加持,为现代物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


面临挑战。


外部发展环境复杂多变,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经济全球化遭遇曲折,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的特征明显,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对物流业应对风险带来巨大挑战。产业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剧,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产业结构调整加速,物流业提质增效形势紧迫。物流业粗放式发展模式难以为继,集约化发展水平亟待提升。中西部物流枢纽城市在资源政策方面竞争加剧,亟需探寻竞合发展模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物流业绿色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抢抓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坚持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推动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扩大物流产业规模、提升物流服务能级、增强物流产业综合竞争力为目标,完善“枢纽+通道+网络”的物流设施体系,建设高效便捷、绿色智能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将西安打造为国家物流中心、“一带一路”商贸物流枢纽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物流枢纽城市,为加快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提供有力的物流服务保障。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开放引领,合作共享。


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国际合作、区域合作、资源共享的带动作用,推进西安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及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促进物流基础设施与物流信息平台开放对接,实现互联互通及合作发展。


坚持集约整合,融合创新。


整合提升存量设施、科学布局增量设施,重点提高现有物流枢纽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依托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加强现代物流与制造、商贸、金融等产业有机融合和协作创新,实现各产业协同发展。


坚持协调发展,重点突破。


打造产业集群、释放物流需求。强化龙头物流企业引进培育、提升物流服务有效供给,夯实发展基础,补齐发展短板,在航空物流、多式联运、城乡配送等领域取得突破发展,推动现代物流业整体协调发展。


坚持智慧高效,绿色发展。


顺应现代物流业发展新趋势,加快智慧化、绿色低碳物流技术在物流基础设施以及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的推广应用,构建智能绿色物流体系,提升物流效率,降低能耗和碳排放水平。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西安市现代物流业规模持续扩大,“枢纽+通道+网络”物流基础设施布局更加合理,形成高效便捷、通达顺畅、绿色智能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物流产业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西安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


现代物流业规模显著扩大。


到2025年,社会物流总额达2.7万亿元,全市社会物流总收入达到1700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下降到14%左右。铁路货运量超过600万吨,公路货运量超过3亿吨,航空货邮吞吐量超过80万吨。快递业务量突破14亿件。


物流基础设施布局显著优化。


到2025年,建成辐射区域更广、集聚效应更强、服务功能更优、运行效率更高的四型国家物流枢纽。完善国际物流大通道、区域物流通道和市域物流通道,通道各环节有效衔接,通行效率显著提高。与全国及周边区域物流网络有机衔接,物流资源整合与协调能力进一步提升。加密已有中欧班列班次、开辟中欧班列新线路,开通直达美澳、日韩、东南亚的海铁联运线路。全货运航线通航城市增加到40个,全货运航线达到50条。


物流服务创新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到2025年,先进技术设备在物流领域广泛应用,依托大数据中心和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带动物流服务数字化升级,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多种业态融合发展。依托现有的快递自提点、邮政网点等末端公共配送网点,结合我市城市总体规划,统筹布局200个以上末端共同配送站,形成布局合理、开放有序的城市配送服务网络。进一步推进城乡配送、冷链物流等体系建设,基本建成城乡高效配送体系,促进冷链物流服务品质显著提升,现代物流业对城市运行和民众生活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物流产业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


到2025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市场主体聚集效应更加显著,在全球供应链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仓储配送、航空货运、快递、国际货代、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行业的龙头企业落户数量显著增加,4A级以上物流企业数量达到70家,物流企业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物流产业运行效率和成本水平在中西部物流枢纽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


二○三五年远景目标:


依托国家物流枢纽网络,提升枢纽干线调配和快速分拨能力,推动全市物流运行效率和效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建成完善的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服务体系,物流产业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现代物流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在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进程中作用显著。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在国际、国内双循环通道网络中的枢纽作用更加凸显,西安市参与国际产业链合作竞争的优势明显增强,在引领关中平原城市群及整个西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第三章 空间布局


第一节 总体布局


按照“依托国家枢纽,优化存量资源,统筹城乡发展,保障生产生活”的总体布局思路,在完善目前以国际物流枢纽港、区域枢纽物流园和物流中心为核心的骨干物流节点体系基础上,继续优化干支衔接、区域配送、末端网点布局,形成以四型国家物流枢纽为骨干、以五类现代物流聚集区和配送节点为支撑的三级物流功能体系。


依托陆桥物流大通道和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推动现代物流业、先进制造业和商贸流通业融合发展。以优势产业、强势园区、骨干企业为主体,利用好存量基础设施,强化资源整合,吸引国内外知名的国际货代、航空货运、国际多式联运企业、数字供应链企业及物流集成商入驻,建设全球物流总部、区域总部、分拨中心、转运中心、运营中心或研发中心等,发挥物流总部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逐步形成若干个国际化产业链集群,不断提升现代物流业竞争力。充分发挥外环高速南段和西安南站建成后的物流通道与枢纽效应,拓展物流产业发展新空间,面向西安南部区县和陕南地区提供消费物流服务,面向电子信息、航天产业、新材料新能源制造和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集群提供生产物流配套服务,加快形成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新格局。


第二节 国家物流枢纽布局


以西安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载体,依托西安陆港、西安空港两大交通枢纽以及铁路、航空、高速公路等重要交通物流通道,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有效联结周边具备干线运输、区域分拨、多式联运及仓储服务功能的物流设施,持续完善物流服务要素高度聚集、物流运作辐射网络强大、优势互补的物流枢纽体系。


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依托西安国际港务区核心功能区,加快完善铁路干线运输、区域分拨配送、多式联运运转、国际物流等物流服务功能,打造国际贸易大通道,支撑跨境电商、装备制造、加工贸易等临港产业发展。


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发挥西安空港及国家级西安临空经济示范区产业优势,重点提升航空运输、航空货运仓储和配送、“航空+”多式联运和保税物流等功能,打造国际航空枢纽,支撑航空枢纽保障、临空先进制造、临空高端服务、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和跨境电商等产业提质增效。


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


依托高新、经开等区域,重点提升供应链集成服务和零部件(原材料)仓配、半成品暂存、成品配送、3PL运营中心、数字供应链平台运营等物流功能,为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精益生产以及供应链快速反应集成解决方案等高附加值、强时效性的物流配套服务。


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


依托临潼、蓝田等区域,发挥临空、临站、高速交汇等区位优势,为国际国内和区域性商贸活动、城市大规模消费需求提供商品仓储、干支联运、分拨配送、中间产品加工、产成品储运分销、口岸通关等商贸物流集成服务以及金融、结算、供应链管理等增值服务。


第三节 现代物流聚集区布局


以引导运输集散、包装加工、分拨配送等物流业务向西安绕城高速以外聚集为方向,兼顾西安物流节点与产业布局现状及未来发展需求,沿西安市绕城高速周边建设包括农产品、大宗商品、生产制造、城市配送等专业物流中心,主要集中在五类现代物流聚集区。


综合物流聚集区。


依托高陵及周边产业优势打造综合性物流聚集区。布局建设“多功能、全覆盖、现代化”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农产品物流中心及综合服务平台,推动主城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布局向外转移。布局建设生产物流中心,支撑西安北部汽车产业及渭北工业园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大宗商品物流聚集区。


依托临潼、高陵打造钢贸、建材、能源化工、应急物资等大宗商品物流聚集区,建成西北地区最大的大宗商品区域分拨综合性物流枢纽及公铁联运中转平台。


电商现代物流聚集区。


依托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布局商贸仓储中心、电商仓储运营中心、冷链医药等物流基础设施,服务区域生产生活需求及区域分拨需要,打造电子商务现代物流聚集区,建成面向省内、辐射西北的公路物流枢纽。


供应链物流聚集区。


依托高新、经开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优势,布局原材料全球采购、供应商库存管理、产成品全球配送、供应链金融等物流功能,打造供应链物流聚集区,提升生产制造业物流全链条运行效率。


商贸物流聚集区。


依托蓝田物流产业集聚的规模优势,加快发展家俱、钢贸、能源、建材、冷链、汽贸等专业物流,打造综合型物流聚集区。统筹发展区域分拨及城市(乡)配送,推动城乡及区域物流协调发展。


第四节 配送节点布局


调整优化现存城市配送网点。


推动绕城高速以内老旧物流中心“退城入园”,或向具备统一存储、集中分拣、共同配送等功能的公共配送中心转型。充分利用城区现有商业零售终端网络、旧厂房及旧仓库等存量设施,新建及改造一批具有停靠、装卸、分拣等功能的末端共同配送站。建设一批公共货物装卸点、货物集散点、货车停车泊位,满足生活性物流配送需求。


构建城乡物流配送网络体系。


完善以县(区)域物流配送中心、乡(镇)配送中转站、村级公共服务点为骨干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网络体系。依托乡村现有仓配资源建设乡(镇)配送中转站、村级公共服务点,推动客货运站(场)、商贸市场、农资配送点和邮政快递服务点“多点合一”,提升农村物流服务水平。


第四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建设国家物流枢纽


加快枢纽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西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功能布局,完善枢纽铁路专用线、多式联运转运等配套设施,加快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完善西安港信息基础设施功能,提升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干支线运输、区域分拨及物流组织能力。优化存量应急物资储备设施,提升西安应急物流基地运行协调能力。强化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航空直运、中转、集散能力,推进货站、堆场、口岸联检、集散分拨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建设,加快西安全球性国际邮政快递枢纽集群建设,加快卡车航班中心、空港数字供应链服务平台建设,提升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物流服务能力。申建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强化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核心区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干线运输、区域分拨、仓储服务等物流企业集聚,提高物流活动组织能力和一体化的现代供应链服务能力,降低供应链成本。强化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现代化仓储设施、分拨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西安智能化仓储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提升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商品仓储、分拨配送、金融、结算、供应链管理等物流服务能力。


完善枢纽集疏运体系。


加快集疏运网络建设,强化枢纽与交通基础设施的衔接,提升枢纽货运集散能力。加快京昆高速公路、国道210、国道310等过境公路与西安港的衔接优化方案研究。优化枢纽集疏运模式,提升枢纽货运集散效率。加大卡车航班开行力度,谋划开通北客站至机场的城际铁路直达快线和夜间班次,构建航空快件快速联运服务网络。探索客货交通的有效分离方式,建设高架、立交、集装箱车优先道。积极发展甩挂运输,提升国家物流枢纽单元化、集装化运输比重。


大力发展枢纽经济。


依托陆港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推进临港产业、电子商务、现代商贸物流、加工贸易等主要产业规模化发展。依托西安综合保税区和新筑铁路综合物流中心,对接引导物流分拨仓储、保税加工制造、大宗商品交易等相关企业落户和运营,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基地。发挥中欧班列长安号的优势,扩大“多式联运+开放口岸+商贸服务”效应,增强资源要素全球吸附力,广泛吸引货代、国际贸易、供应链金融等配套企业聚集。加快引进物流总部、智慧物流、跨境电商等物流产业,打造高品质国际商品展示交易中心。依托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积极推进高端国际贸易、制造、快递等产业提质升级。持续提升基础运行保障能力,大力发展国际快件、冷链物流等多元化航空物流业务,完善航空物流生态体系,加速各类发展要素聚集,积极探索内陆空港型自由贸易港建设,推动航空运输及保障、临空高端制造、临空现代服务三大产业发展壮大。着力推进传统制造业供应链组织优化升级,培育现代制造业体系,积极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先进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整合物流、信息、金融、贸易资源,为生产制造企业提供一体化的供应链解决方案。积极推动现代物流业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集聚,支撑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


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工程


国家物流枢纽功能提升工程:加快开发新筑铁路物流基地、铁路专用线智慧货物流通枢纽港。加快邮政快递枢纽集群建设。加快建设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西安城市环线高速公路、沣泾大道—机场专用高速道路及连接线等基础设施。枢纽经济壮大工程:推进空港新城临空产业园、西安国际港务区临港产业园、苏宁西安国际港务区物流园、蜜芽总部项目、圆通西北总部及多式联运枢纽基地、陕西粮农国际粮油食品加工贸易中心、西安综合保税区A8仓库、中国邮政西安邮件处理中心一期改扩建项目、国药控股西北医药健康总部及物流枢纽平台项目(二期)、西安国际港务区百利威产业园及保税智慧园、安博西安国际港务区物流中心、陕西西咸空港综合保税区、西安高新综合保税区标准厂房、综保区能级提升系列、阎良航空基地综保区二期等重点项目实施。


第二节 优化国际多式联运服务体系


加快多式联运通道网络建设。


扩展中欧班列西向通道,继续织密“+西欧”通道网络。通过与青岛、宁波、连云港等沿海港口合作,延伸西安东向贸易通道,强化与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贸易联系。加强与二连浩特、满洲里等中蒙俄经济走廊节点城市的合作,开辟北向多式联运通道。强化与喀什市、日喀则市合作,持续开行公铁联运至南亚班列。加强和北部湾港的合作,通过海铁联运展开与东南亚各国的贸易合作,打造陆海联运国际干线通道网络。发挥国际空港、陆港“双枢纽”优势,加快开辟通达全球主要货运枢纽的全货运航线,不断完善国际铁路物流网络,构建陆海、陆空多层次国际联运网络体系。


优化国际多式联运组织模式。


推动中欧班列长安号“枢纽对枢纽”的联运组织模式发展,加快形成“干支结合、枢纽集散”的高效集疏运体系,推广“公转铁”“水转铁”等联运中转方式,促进货源向西安港集聚。依据国家和陕西省相关要求,推广应用集装箱、半挂车等标准运载单元,重点发展多式联运甩挂、铁路驮背运输等组织模式。鼓励空港航空物流枢纽发展国际通程中转联运业务,积极发展卡车航班,打造航空货物“门到门”快速运输系统。支持多式联运中心和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建设,探索“互联网+多式联运”新模式。加快培育多式联运经营人,鼓励具备跨运输方式货运组织能力的企业加快向多式联运经营人转变,积极引导航运、铁路、港口、公路、航空、贸易企业组建多式联运经济联合体,培育一批运转协调、服务高效的市场经营主体。


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


加快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建设更加规范的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和海关集约封闭式集装箱查验场地。提升“两港”空铁联运快速通行能力,依托空港和陆港,加快形成国内国际之间要素流集聚中枢,推动两港与主导产业协同联动发展。科学布局中欧班列长安号集结线路,加大与国内外主要货源集结地城市合作,拓展国际联运中转集结服务。加大与境外枢纽站点合作,设立中欧班列海外服务基地,加强中欧回程班列集货能力,加大中欧班列回程公交班列开行组织力度。推动中欧班列沿线省际合作、区域合作、国际合作,建立中欧班列合作交流机制,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


加快口岸服务体系建设。


持续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广应用,加强口岸功能建设,构建由航空公司、海关、货代、国税等各方联合建设的口岸通关系统,推动开展全程“一次委托”“一单到底”“一次结算”的服务模式。强化口岸智慧监管改革,推广无人机辅助监测系统、自助查验设备等口岸智能装备的应用,保障班列运行电子数据交换顺畅进行,提升智能化、便捷化通关水平。加强与沿海口岸之间的合作,推动保税仓储、多式联运等融合发展。支持企业自主选择“一体化”和转关通关模式,缩短口岸滞留时间,促进通关一体化和商贸便利化。


国际多式联运工程


多式联运服务能力提升:推进西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巩固西安国际航空枢纽地位,继续加强西安港国际铁路运输服务功能,加快推进西安港“一带一路”陆海空多式联运枢纽项目和中铁联集“陆海联动,多点协同的集装箱多式联运智能骨干网建设示范工程”建设。推进“一带一路”新丰大宗物资物流中心、陕铁投综合货场(一期)等重点项目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加快推进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为枢纽的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充分发挥西安连接内陆地区和欧亚大陆的纽带作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形成铁海联运、空铁联运的立体物流大通道,通过“通道+口岸+电商+产业”的模式,带动产业快速聚集。


第三节 构建区域物流协同发展体系


加快国内物流通道建设。


依托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货运航线,建设东西双向、南北双向区域物流通道。加强与郑州、洛阳、徐州、连云港等枢纽城市合作,拓展东向物流通道,强化与中原城市群及长三角地区的物流联系。加强与兰州、西宁等枢纽城市合作,拓展西向物流通道,强化与兰西城市群的物流联系。加强与延安、榆林、包头等区域枢纽城市合作,打通西南出海物流大通道北段,拓展北向物流通道,强化与呼包鄂榆城市群的物流联系。加强与汉中、安康等区域枢纽城市合作,拓展南向物流通道,强化与成渝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及长江经济带的联系。


加快构建区域物流网络。


充分发挥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带动辐射作用,加快西渭、富阎等区域的物流网络衔接,统筹区域物流基础设施规划,推进物流资源整合集聚,打造1小时都市物流圈。加强西安与关中平原城市群宝鸡、渭南、运城等重要节点城市物流合作,带动关中平原城市群物流业协同、高效发展,形成区域一体化物流网络,促进区域内企业高效协同和集聚化发展。强化与兰州、郑州、成都、重庆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的合作互动,形成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的格局。鼓励行业组织和物流骨干企业开展物流标准共推、物流信息共享、物流信用共建等工作,提升区域整体竞争优势。


区域物流工程


畅通国内物流通道:推进城际快线建设以及货运铁路的扩能改造,串联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逐步提升关中城市群铁路综合运输效能,启动西韩城际、西眉城际铁路及大宗商品集散地货运铁路支线建设项目的研究工作。推进第二货运北环线以及6个节点物流园区项目建设工作。构建区域物流网络:加快阿房宫高铁站交通枢纽(TOD)建设,在西安南站、西安北站、空港新城规划建设高铁物流基地,适时开通西安至全国的高铁货运专列。加快建设西北国际货运航空公司全国运营基地。


第四节 完善城乡高效配送体系


全面提升市域通道能力。


大力推进西安市高速公路网加密联网工作,加速完成第二环线高速公路建设,完成高速公路相关联络线建设,全面提升高速公路服务能力,基本形成“四环十二辐射”的高速公路网骨架格局。逐步完成国道平原一级化建设,全面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继续推进区域路网融合发展,统筹都市圈内道路资源,逐步构建都市圈“七横七纵”城市快速路体系。加快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促进城乡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结构优化并有效衔接。


加快完善城乡配送网络。


加快构建以综合物流中心(物流园区)、公共配送(分拨)中心、末端配送网点为支撑的城市配送网络,推动以西二环物流设施群、东二环及华清路物流设施群等绕城高速内传统物流中心、货运站外迁或向公共配送中心转型。加强末端配送设施设备建设,将智能快件箱纳入公共基础设施范围,推广智能快件箱、快递柜等自助提货设施在社区、商区、校区的应用,鼓励商贸流通、生鲜冷链、快递、供销、零售等企业将现有终端升级改造为末端公共配送网点。统筹发展农村公共服务点,完善农村配送网络。有序推进国家农村物流服务品牌筛选申报,推动长安、临潼、鄠邑、周至、蓝田等地健全以县(区)域物流配送中心、乡(镇)配送中转站、村级公共服务点为骨干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网络体系。推动“快递进村”工程,依托县域邮件快件处理场地、客运站、货运站、电商仓储场地、供销合作社仓储物流设施等建设县级寄递公共配送中心。整合在村邮政、快递、供销、电商等资源,利用村内现有公共设施,建设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鼓励邮政、快递、交通、供销、商贸流通等物流平台采取多种方式合作共用末端配送网络,加快推广农村寄递物流共同配送模式,实现农村快递服务全覆盖。打通双向流动服务体系,加强城乡配送网络衔接,推动资源共享、协作联营,保障农产品进城与工业品下乡物流网络顺畅,逐步完善城乡高效配送网络体系。合理设置城市配送所需的配套设施和场地,加强城乡配送车辆统筹调配和返程调度,完善配送车辆通行管控措施,保障快递、生鲜、药品等配送车辆的通行便利和运营效率。


大力推广高效配送模式。


加快发展集约化配送,提升城乡配送服务质量。推广高效配送模式,推进城市共同配送、集中配送、夜间配送、分时配送等组织方式发展。鼓励第三方仓配企业发展统仓共配新模式,打通生产、分销等各环节的库存管理,为厂商提供仓配一体化服务,向城乡终端用户提供商品配送、网购自提、网订店取、包裹快件收寄等综合服务。创新发展配送模式,改善城乡居民消费体验。结合城乡交通状况和配送需求,加强商贸、快递物流等企业间的协同协作,发展符合个性化、定制化消费需求的配送方式。探索“城乡货运公交”“客运+货运两网合一”等新型城乡配送模式。推进城乡配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优化协调人员、货物、网点、车辆等资源,加强与零售批发、流通加工、农产品生产等环节的协同衔接。积极探索无人化配送,提高物流企业运营效率。加快无人配送、无人零售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发展智能快件箱、冷链储藏柜等新型社区配送设施,支持物流企业发展无接触配送、无人配送等新模式,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探索发展无人车、无人机配送等新模式。


着力发展冷链物流业务。


完善冷链物流网络,强化产地冷链设施建设,培育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成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为核心,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和两端冷链物流设施为支撑的基础设施网络,农产品产销运一体化运作。加快完善冷链分拨、加工、转运、配送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造冷链物流集散、批发中心,提升重要节点的冷链设施设备水平,积极发展城市“最后一公里”低温配送。鼓励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和冷链物流企业加强合作,提高“最先一公里”冷链物流服务能力,支持周至、鄠邑、临潼、蓝田等特色农产品产地建设具有农产品聚集、产地预冷、加工配送等功能的公共冷链设施。鼓励企业创新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经营模式,开展多品种经营和“产销双向合作”模式。加快专业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的冷链物流企业引育,鼓励加强冷链物流先进技术应用,选用多温层冷藏车、冷藏集装箱、冷藏厢式半挂车、低温保温容器等标准化运载单元以及节能环保冷链物流装备。强化冷链管理专业程度,打造高质量冷链服务。严格执行易腐食品温度控制的强制性标准,加快冷链物流标准化建设,加大冷链物流标准宣传推广。鼓励冷链物流企业加强与生鲜食品、医药疫苗经营主体合作,发展前置仓模式,开展冷链共同配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新模式。建立冷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利用全流程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温湿度环境监测,满足不同产品温控的细分需求,实现产品生命周期全程冷储冷运。强化进口海鲜、冷冻食材等进出口产品检测溯源监管。放宽对生鲜农副产品配送车辆的进城限制,制定冷链物流车通行便利政策。


城乡高效配送工程


建设市域通道:完成京昆高速蒲城至涝峪(西安段)、延西高速西安至铜川(西安段)、包茂高速曲江至太乙宫、西兴高速西安至兴平(西安段)、福银高速西安至永寿(西安段)等高速辐射线路的扩能改造;完成西安外环高速(南段)建设;开工建设西安外环高速(东段)、西高新至天桥高速、鄠邑经周至至眉县高速、西安大环线乾县至周至高速(西安段)、西安港高架快速干道、马家堡至泾阳高速、兵马俑专用线;启动西安大环高速(北段)、西安城市环线高速公路等建设项目的研究工作。加快国道210(下大寨至侯官寨)、国道211(东江渡至沣峪口)、国道310(周至县城至青化)、国道310(周至县城至青化)、国道312(陈家岩至磨子桥)、国道108阎良过境、省道107(相桥至谭家)等重点过境国省干线项目建设。研究国道310西咸新区过境公路、国道211(东江渡至沣峪口)、省道101、省道105、省道108、省道209、省道312、省道517等重点段落项目建设。加快老包茂快速化改造、西三环—草滩八路(丰产路)、西部大道、北辰大道、凤城五路、太白南路、二环路、泾高北路、科技二路、高泾大道、西户快速路、西阎快速路、西铜快速路、丰镐大道、世博大道等城市快速路项目建设。城乡配送与冷链物流:加快推进西安市农产品物流城等重点项目建设,申建西安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加快完善冷链物流网络,强化产地冷链设施建设,加快周至县猕猴桃冷链物流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


第五节 建立智能绿色物流体系


支持智能绿色物流园区建设。


深化“新基建”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融合发展。支持新建智慧物流园区,鼓励建设无人仓储、智能运输、自动化冷库等设施。推进仓储、分拣、配送、装卸等设施智能化升级改造。鼓励园区仓储配送基础设施节能环保设计,加快现有设施节能环保性能改造,重点推广应用绿色建筑材料、仓库屋顶光伏发电、冷库节能集成、智能照明供能等设施技术。加快现有城市绿色公共配送中心智能化、绿色化改造。


加快推广智能绿色物流装备。


加大智慧仓储设备、智慧运输设备、智慧识别系统及分拣系统等重大智能物流设备和技术的研发力度,补齐物流科技研发、先进物流装备制造等产业短板。加强物流核心装备设施研发力度,实现关键技术装备产业化,为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的技术装备产品。开展物流智能装备示范应用,加快自动引导搬运车(AGV)、无人叉车、无人卡车、搬运码垛机器人、分拣机器人、可穿戴外骨骼等智能装备应用,不断提升物流作业效率。探索绿色仓储、绿色运输、绿色流通加工等协同物流模式,鼓励绿色环保货架系统、绿色环保叉车、环保材料托盘的应用。持续推进西安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鼓励和扶持企业在城乡配送、邮政快递等领域推广应用新能源物流车辆。完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LNG/CNG加气站等设施布局。


推进智能绿色物流技术应用。


加快智能化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推进新兴技术在物流设施装备上的研发应用。推广以物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感知和采集技术在集装箱多式联运、危险品储运、生鲜食品和医药冷链物流等领域的应用,并进一步推进库存前置、智能分仓、科学配载、线路优化,实现物流信息协同化及服务智能化。积极推动区块链等技术在电子单证、危险品全链条监管、物流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应用。支持基于北斗导航的全程物流可视化技术研发及应用。推动绿色包装技术创新与研发,鼓励物流企业采用绿色包装,支持使用标准化、减量化、可循环和可降解包装材料,减少快件包装用料,提高包装物循环利用水平。


加快建设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强化物流信息资源整合与互通共享,加快推进西安物流大数据中心和综合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推进公路、铁路、航空、邮政及公安、工商、海关、质检等领域相关物流数据的开放共享,提供跨方式、跨领域的全程物流信息服务。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综合运输信息、物流资源交易、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等专业化经营平台。


加快拓展智能绿色物流业务。


支持“互联网+”车货匹配、“互联网+”运力优化、“互联网+”运输协同、“互联网+”仓储交易、“互联网+”无车承运等“互联网+”高效物流模式推广,重点支持网络货运平台企业发展,推动网络货运平台优化信息发布、路径规划、运输管理、数据分析、信用评价、客户咨询等功能,建立供应链数据合作、交换和共享机制。加快推进再生资源物流业务发展,支持再生资源物流企业建设“回收—转运—加工—循环再利用”的再生资源物流体系。支持建设废弃物回收物流中心,提高回收物品的收集、分拣、检测、拆解、加工、包装、维修等管理水平。鼓励生产者、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联合开展废旧产品回收,重点推动包装物、废旧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生产加工边角料等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积极探索“互联网+回收”的新模式,发挥互联网技术在再生资源物流中的作用。


智能绿色物流工程


绿色公共配送中心:推动西安传化公路港、西安宝湾国际物流中心项目、招商局物流陕西供应链集成服务平台、百利威(西安)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京东西北电子商务基地、唯品会西北总部及仓储运营中心、陕西国际快件产业园、顺丰西北地区总部及电商产业园项目、亿达西安智慧冷链产业园、西安唐久便利现代化物流中心项目、绿地全球商品西北运营中心暨交易基地、中国邮政速递物流(西北)航空电商物流中心、联储空港现代物流基地等项目建设。智能物流与供应链平台:加快京东西北电子商务营业中心(京东二期)、德邦物流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总部及物流中心、海尔(西安)虚实网服务园等智慧物流项目建设。支持西安物流大数据中心和综合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招商局物流陕西供应链集成服务平台、西牛城市共享配送平台加快建设。


第六节 推动物流业创新融合发展


提升物流价值链。


继续开展省级物流园区示范建设,争取创建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鼓励传统仓储企业由功能单一的仓储中心向功能完善的各类物流配送中心转变。加快区域辐射型分拨中心、高标仓、智慧仓等现代物流设施建设,鼓励企业内部仓储设施对外开放和经营,促进仓储资源社会化。加强仓储企业信息化建设,实现仓储企业与连锁企业、电子商务企业、生产企业等实现信息对接,提高仓储企业的供应链服务水平。加快拓展物流增值服务,提升物流价值链。引导传统物流企业向供应链服务企业转型,整合优质物流资源,提供全链条物流解决方案。鼓励物流企业与商业银行积极合作,共同构建物流金融服务平台,利用订单、仓储、速运、支付等数据资源,探索开展第三方担保、存货质押、仓单质押、保兑仓、融资租赁等金融增值服务,加强对中小物流企业融资支持力度。


构建现代供应链体系。


提高供应链集成协同水平,鼓励核心企业加强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构建采购、分销、仓储、配送供应链协同服务平台。推动供应链各环节设施设备和信息数据的高效对接,实现采购、生产、仓储、配送等上下游环节信息互联共享和业务流程协同,推动产品从产地、集散地到销地的全链条追溯,提高供应链一体化运作水平和产品质量保障能力。


提高供应链标准化水平。


在快消品、农副产品、药品等适用领域加快推广标准托盘(1200mm×1000mm)及包装基础模数(600mm×400mm)的应用,推动与货运车辆、集装箱等物流载具标准衔接。鼓励标准托盘、周转箱(筐)、包装箱作为供应链运输单元、计量单元、数据单元,建立标准托盘、周转箱(筐)、包装箱等装载单元租赁和循环共用体系,拓展与标准托盘相衔接的设施设备和服务流程标准化。


深化产业融合发展。


加深现代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面向电子信息制造、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需求,改善物流园区基础设施,鼓励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共同投资建设专用物流设施,增加专业物流服务设施与服务能力供给。鼓励制造企业优化业务流程,整合外包采购、生产、销售和售后等环节的物流需求,并引导有实力的物流企业有效承接,进一步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推动物流企业和制造企业密切合作,加快发展高品质、专业化定制物流,引导物流企业为制造企业量身定做供应链管理库存、线边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等物流解决方案,增强制造企业的柔性制造、敏捷制造能力。深化现代物流业商贸业融合发展,鼓励邮政、快递企业针对高端电子消费产品、生物医药品等单位价值较高以及纺织服装、工艺品等个性化较强的产品提供高品质、差异化寄递服务,提升商贸物流服务能力。加快完善都市区内商贸集中区域的物流设施提升及服务配套优化,缓解市内交通压力。面向国际贸易、国内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子商务发展需求,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自贸区建设,完善物流节点的仓储、保税、中转、分拨等功能。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加速线上服务、线下体验的深度融合进程,促进新零售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


物流创新融合发展工程


积极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申建。加快推进国储物流园、西安惠安物流园、顺丰西北地区总部及电商产业园、沣东新城数字医药产业园、秦汉新城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工程、中安智能制造供应链与工业服务产业园、传化智联西北运营中心、经开区跨境电商产业园、京东丝路电子商务运营结算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


第七节 强化应急物流保障


建立应急物资储备调度体系。


新建、改造一批应急物资储备库,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库功能设施,提升市县两级成品粮油、肉菜蛋奶、医疗卫生等应急物资储备能力。开拓社会代储渠道,积极探索实物储备与生产能力储备相结合的物资储备模式,鼓励企事业单位、人员密集场所、家庭储备相关应急物资。健全应急物资调度机制,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保障有力、合理利用的原则,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完善应急物流配套设施,提高应急物资装卸、流转效率。


建立应急物流协调共享机制。


建立市级应急资源管理平台,完善与中省应急资源平台间的联动机制,进一步提升应急物资指挥调度功能及信息共享能力,加强邮政、交通、电商、快递等资源整合,推进物流设施共享共用,鼓励生产企业、经营单位、组织团体等参与应急物资共享,实现对应急物资的统筹规划、分级实施、统一调配、资源共享。推进应急物流的信息化、标准化、科学化,保障应急物流运行迅速、精准、顺畅。


提升应急物流专业化水平。


加大应急物流专项科研经费投入,加快应急物流技术装备研发,加强应急物资需求预测,不断提高应急物资储备监测预警和应急调度的科学水平。建立应急物流专业人才储备机制,加强各级应急物资储备调度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培训。定期组织应急演练,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应急物流决策能力和水平,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反应迅速、处置有力。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强化西安市推进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组织领导作用,统筹协调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的管理职责,发挥全市物流产业项目审批中的关键作用,落实区县、开发区在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的主体责任,加强组织谋划,建立健全招商引资、重大物流项目跟踪服务等工作机制。完善区域物流合作机制,探索建立黄河流域和关中平原城市群物流合作发展机制,完善组织保障、规划衔接、利益协调、激励约束、资金分担、信息共享、政策协调和争议解决等合作机制。


第二节 完善行业政策体系


优化政策环境,结合西安市实际,制定完善的用地保障、资金扶持、车辆通行等配套政策,形成政策体系。加大物流用地供应,优先保障“退城入园”物流企业用地,对具有公共服务属性和公益性质的城市物流基础设施,探索市区协同的规划建设保障机制,鼓励利用工业企业旧厂房、仓库和存量土地资源建设,提高用地集约化水平。统筹利用本市涉物流领域专项资金,加大对现代物流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资金支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通过奖补措施有效降低“退城入园”物流企业入园成本。优化集装箱运输车辆、新能源物流车辆、冷链配送车辆、标准化配送车辆的便利通行政策。


第三节 深化“放管服”改革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探索建立现代物流领域审批事项“单一窗口”,实现“一网通办”,深化“证照分离”“一照多址”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物流营商环境。推进现代物流领域数字政府部门建设,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加快构建基于大数据的现代物流业监管与公共服务体系,提升行业监管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健全全市货运车辆超限超载“黑名单”管理制度和严重违法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强安全、环保、信用等领域的行业监管,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进一步规范物流市场秩序。


第四节 加强行业统计监测


完善全市现代物流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工作机制,做好重点企业调查和物流统计核算工作。加强物流行业经济运行动态监测,建立运行监测体系,编制现代物流业年度发展报告。支持行业协会开展社会物流统计工作,形成政府统计和行业协会统计互为补充的现代物流业统计体系,为政府宏观管理和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参考。


第五节 发挥行业主体作用


着力培育本地龙头企业,鼓励大、中、小型物流企业通过合资合作、战略联盟等方式共同成长,优化市场结构,推动行业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健全和完善各项行业基础性工作,支持行业协会开展调查研究、技术推广、标准制订、信息统计、业务咨询、国际合作等方面服务。加强地方性行业标准研究与应用,进一步发挥标准对于行业有序发展的引导和推动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积极承担行业自律责任,规范物流市场,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第六节 强化物流人才支撑


实施更加优惠的人才政策,拓宽引才渠道,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吸引高水平物流人才聚集,打造更加完备的人才创新发展生态。充分发挥西安高校和科技资源优势,支持物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多层次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开展订单式物流人才培养。提升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加强物流从业人员培训,支持开展物流领域的职业资质培训与认证,构建多维度物流人才培育体系。

好货运客服微信

本文网址:http://www.hhbwlhy.com/a/399.html 编辑:好货运,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