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电话:
400-888-0826

好货运客服微信

贵州省“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原文)

TIME:2022-05-11 11:08:36 HOT:0来源: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栏目分类 好货运广告 猜你喜欢

贵州省“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现代物流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是国民经济高效运行的重要支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手段,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依托。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对推动我省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进一步促进“十四五”时期全省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结合实,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形势


第一节  “十三五”时期现代物流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十三五”期间,全省现代物流业立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紧围绕空间网络、物流通道、物流服务、信息平台、多式联运五大体系建设,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全省呈现规模持续壮大、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发展质量显著提高的良好态势,“十三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行业综合实力取得新成就


“十三五”期间,贵州省现代物流业保持稳定增长,2020年全省现代物流业增加值达到990亿元,年均增长11、8% (名义增速),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15年的5、4%提升到5、6%。货运量与货物周转量持续扩大,2020年全省铁路、公路、水运货物运输总量达8、64亿吨,货物周转量达1265、11亿吨公里。2020 年快递业务量达到2、8亿件,较2015年增加4倍,年均增长32%。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由2015年的18、5%下降到2020年的15、5%,下降幅度为全国同期的2倍以上。


物流网络布局取得新突破


“一核驱动、两轴拓展、四区集聚、多点支撑”的物流空间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贵阳市物流首位度地位进一步增强,列入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和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入选2020年度国家建设名单。遵义市列入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中通道重要节点城市。以遵义市和毕节市为重点的黔西北物流集聚区、以铜仁市为重点的黔东北物流集聚区、以黔东南州和黔南州为重点的黔东南物流集聚区、以六盘水市和黔西南州为重点的黔西南物流集聚区初步形成产业集聚合力,对外辐射能力持续增强。湄潭县、金沙县、威宁县、玉屏县、德江县、龙里县、盘州市、福泉市、兴仁市等物流节点基础支撑作用凸显。以清镇市物流园区、黔中(安顺)物流园区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为重点,以贵阳改貌铁路物流中心、贵阳传化公路港、贵阳牛郎关物流园等省级物流园区为支撑,以金沙县洪星物流园、福泉国际陆港、铜仁鹏程物流园等区域性物流园区为补充的物流枢纽网络初步形成。


物流通道建设迈上新台阶


全省物流通道体系逐步健全。2020年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3867公里,其中高速铁路1527公里,铁路出省通道增至15个。全省公路总里程超过2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7607公里,总里程跃升至全国第五位,出省通道增至22个,综合密度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农村公路“组组通”全面完成,形成了便捷高效的公路物流通道。全省机场增至11个,开通航线数量达到435条。航道里程达3957公里,其中高等级航道建成里程突破1000 公里,位居全国14个非水网省份第一,乌江水道贵州境内实现全面通航。综合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物流运输条件显著改善。


物流服务能力得到新提升


快递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以11565处各类营业网点为支撑,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快递物流体系基本形成。粮食安全保障调控和应急物流能力进一步提升,基本建成含165家粮食应急加工企业,142 家应急储运企业,120 个粮食应急配送中心,2501 个粮食应急供应网点的粮食应急物流体系。冷链物流快速发展,到2020年底建成冷库1236座,库容突破400万立方米,较2016年底同比分别增长301%和289%,冷库实现县域全覆盖;全省冷链运输车辆达1557辆,较2016年同比底增长281%。多式联运稳步推进,贵州昌明国际陆港、遵义黔北物流新城列入国家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贵州省多式联运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挂牌运营,贵州省磷化集团开通长三角、珠三角、东南亚、新西兰等地的多式联运线路。物流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满帮集团信息化平台成为国家首批骨干物流信息平台,传化集团货源网和陆运通物流信息平台服务的企业数量快速增长,贵州梵云、贵州易林网络货运平台建成运营,铜仁网络货运线上数字产业园投入使用。贵阳市、遵义市被列为全国第三批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标准托盘、周转筐等标准载具使用量大幅提升。贵阳、黔南成为首批全国城乡高效配送试点城市,铜仁成为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城市、


物流开放发展取得新成效


贵州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贵阳市、遵义市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与重庆、四川、云南、广西、湖南在设施共建、信息互联等方面的合作步伐逐步加快,与重庆、成都、南宁、北部湾等物流节点的联动不断增强。口岸建设成效明显,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遵义新舟机场获批为正式开放口岸,铜仁凤凰机场口岸获批为临时开放口岸,贵阳改貌海关监管作业场所通过海关验收。“一局四中心”项目建设有序推进,贵阳国际邮件互换局正式运营,国际货运中心及海关监管中心基本建成,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国际快件中心建设加快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实现常态化开行,“黔新欧”等中欧班列开通,2020年累计开行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126列,公路班车403车次,发运6695标箱,相比2019年分别增长125%、333、 3%和128、1%,贵州特色优势产品通达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物流市场主体迸发新活力


贵州省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相继出台《贵州省现代物流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贵州省降低绿色农产品冷链建设成本若干政策措施》、《关于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文件,从顶层设计、发展路径、政策措施等方面不断优化现代物流业发展环境,市场主体活力不断激发。到2020年底全省物流企业总数近2万户,其中A级物流企业50户,比2015年增加23户。顺丰、京东、苏宁、普洛斯、传化、宝能等行业领军企业先后入驻我省,贵州现代物流产业集团、贵州交通物流集团、贵州冷投公司等本土物流企业加速成长,满帮集团多次登上中国独角兽企业榜单。


尽管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仍有待加强。“通道+枢纽+网络”的运行体系有待完善;物流基础设施仍存在使用效率不高和结构性短板等问题;物流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不深,物流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市场主体规模偏小、发展层次不高,新技术应用不足,组织管理水平不高。这些问题都亟需在“十四五”期间重点加以解决和改善。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现代物流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新发展格局指明新方向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国内外发展大势和我国新发展阶段变化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新时期我省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十四五”时期,贵州省要构建支撑新发展格局的高质量现代物流运行体系,一方面要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依托国内大市场,以打造西部物流枢纽为目标,加快构建高效、智能、绿色、安全的现代物流体系;另一方面要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优势,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东盟国家的开放合作,更好服务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


战略政策叠加带来新利好


依托新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有利于进一步吸纳要素资源,提高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完善物流服务体系,提升物流发展水平;有利于加强与周边区域的交流和经济合作,推动要素跨区域、跨产业流动,促进承接产业转移;有利于推动物流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形成新动能。


三大战略行动提出新要求


“十四五”期间,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要求现代物流业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完善城乡物流网络节点,加快补齐农村物流短板,促进城乡物流大融合;深入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要求加快推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物流业深度融合,构建高效智能的物流体系;深入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要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动绿色物流发展,加快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物流体系。


“四化”同步发展催生新融合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要求现代物流业与相关产业有机融合、联动发展,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和经济社会循环, 形成“物流+”产业发展新形态,促进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集聚融合,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重组和价值链延伸,实现物流业高质量发展。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以推动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物流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推动现代物流业创新发展为动力,以补齐物流短板、提升运行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为关键,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全力提升物流网络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加快构建高效、智能、绿色、安全的现代物流体系,打造西部现代物流枢纽。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市场引领,政府引导


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激发企业创新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物流要素配置效率。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强行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引导,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促进物流降本增效。


数字赋能,创新发展


坚持创新在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为引领,加快物流技术、模式和业态创新,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深化现代物流业与制造、商贸、信息、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互动。


系统推进,协调发展


按照全省“一盘棋”的思路,一体统筹现代物流业与区域、产业、消费、城乡协同布局,一体推进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坚持系统观念,全局性谋划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体系构建、技术装备升级、业态模式创新、治理体系现代化等,整体性推进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


安全韧性,绿色发展


将低碳环保理念贯穿现代物流业发展全链条,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提升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现代应急物流体系,维护国家物流安全,为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提供有力支撑。


内外联动,开放发展


积极对接国内国际物流大通道,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物流枢纽、通道、网络联通能力,完善城乡配送和区域中转分拨体系,构建融入新发展格局的现代物流体系,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重大战略提供支撑。


服务民生,共享发展


坚持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依托,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建立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促进生产生活要素双向流动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有力保障。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物流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到2025年,全省物流业增加值超过16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全省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达到11亿吨和1810亿吨公里。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降到全国平均水平。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完善


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取得新成效,创建4个国家物流枢纽,新增2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物流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到2025年,基本形成以5个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为核心。10个省级物流园区为支撑、100 个区域性物流园区为补充的物流园区网络。


物流运输结构进一步优化


大力调整物流运输结构,积极发展多式联运,建设一批铁路、公路专用线,到2025年,力争铁路货运量占比提高到12%,力争公路货运量占比下降到85%,水运、航空运输比重稳步提升。


物流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到2025年,冷链物流设施服务能力大幅增强,冷库容量达到600万立方米,冷藏运输车达到3000台。快递物流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快递业务量突破52550万件。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物流企业信息化率达到95%以上,全社会标准化物流载具使用率达到30%以上。


市场主体不断壮大


到2025年,营业额过亿的物流企业达到25家,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大型综合物流企业达到5家,A级物流企业达到100家以上。


第三章  发展布局


充分发挥贵州省作为西南陆路重要交通枢纽的优势,围绕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的发展需求,依托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通道,着力优化以贵阳-贵安-安顺为核心,遵义与都匀-凯里为两极,六盘水、铜仁、毕节、兴义为区域性物流节点的“一核两极四节点”物流空间总体布局,打造全省内统外联、协调融合发展的“通道+枢纽+网络”物流运行体系。


第一节  优化“一核两极四节点"的空间总体布局


1、强化“一核”引领带动


以贵阳贵安安顺为核心,依托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发挥物流核心枢纽优势,提升物流优化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强化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集约集聚发展,引领带动区域协同高效发展。


贵阳贵安充分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城市、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作用,围绕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群、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中高端消费品制造和健康医药产业集群、铝及铝加工和现代化工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商贸物流、大宗商品物流、工业物流、冷链物流、快递物流、航空物流、国际物流。以贵阳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为重点,强化与省内各区域物流枢纽的联动,加快建成向外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滇中城市群、北部湾经济区,向内支撑黔中经济区、辐射全省各经济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国家物流枢纽。


安顺充分发挥贵阳贵安-安顺都市圈支点城市作用,围绕航空与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及合金材料、现代中药与民族药、特色食品、电子信息制造、化工、石材产业,重点发展工业物流、农产品冷链物流、大宗商品物流、商贸物流,以黔中(安顺)物流园区为重点,加快建成融入贵阳贵安,连接毕水兴经济带的区域物流枢纽,打造成为全国旅游商品集散地、西部农产品物流基地和区域性商贸物流基地。


2、打造两个增长极


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发挥遵义都市圈连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黔中经济区,都匀-凯里城市群连接粵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长株潭城市群和黔中经济区的优势,促进物流要素及资源合理流动和高效聚合,加快推动遵义建设北部增长极,推动以都匀、凯里为中心的黔南黔东南建设南部增长极。


遵义发挥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西部陆海新通道节点城市的作用,依托川黔铁路、渝贵快速铁路,兰海、杭瑞高速公路,新舟机场、茅台机场、乌江航道等物流通道,大力发展以公铁、公水、铁水联运为重点的多式联运体系。围绕以酱香酒为重点的白酒产业,以茶叶、辣椒为重点的绿色食品产业,以铝及铝加工、钢绳为重点的材料产业,以航空航天、大功率液力变速器等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工业物流、商贸物流、航空物流、快递物流等,加快推动遵义市建设为向外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向内联动贵阳贵安-安顺都市圈、黔北经济协作区的国家物流枢纽,为黔北经济协作区加速崛起,创建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


以都匀一凯里城市群为中心的黔南州、黔东南州充分发挥作为贵州南大门和东大门的区位优势,依托贵广铁路、黔桂铁路、湘黔铁路、厦蓉高速公路、贵新高速公路、沪昆高速公路、荔波机场、黄平机场等物流通道,大力发展以公铁联运为重点的多式联运。黔南围绕磷及磷化工、新型建材、健康医药、生态特色食品、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重点发展大宗商品物流、农产品冷链物流、快递物流;黔东南围绕铝及铝加工、玻璃、钡化工、民族医药、木材加工、生态特色食品等重点产业,加快发展大宗商品物流、工业物流、农产品冷链物流等。推动黔南、黔东南加快建设为向外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长株潭城市群、北部湾经济区,向内联动贵阳贵安-安顺都市圈、黔北经济协作区、毕水兴经济带的区域物流枢纽。


3、打造4个物流枢纽节点


按照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布局,以贵阳贵安-安顺、遵义、黔南-黔东南“一核两极”物流枢纽为引领,依托“一环七射”城际铁路网、“六横七纵八联”高速公路网、“一枢十三支”的航空网等综合运输大通道,强化物流枢纽设施联动,加强公、铁、水、空等货运枢纽的规划衔接和物流网络交互对接,全力推进六盘水、铜仁、毕节、兴义四个物流枢纽节点和多个物流集散节点建设,形成全省内统外联、协调融合发展的物流网络体系。


六盎水物流枢纽节点


充分借助川滇黔三省交界区位优势,依托能矿资源、铁路运输、工业基础等,围绕煤炭、电力、钢铁、建材、现代纺织、新型化工、新材料、生态特色食品等重点产业,大力发展工业物流、大宗商品物流、商贸物流、农产品冷链物流,集聚物流要素,加快以公铁联运为重点的多式联运体系建设,建设川滇黔区域中心和大宗货物铁路运输枢纽中心,打造黔西物流集聚区。推进毕水兴经济带联动,建成东西双向开放的内陆型中转枢纽港,为加快建设全国重要能矿资源走廊,打造国家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六盘水市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提供支撑。


铜仁物流枢纽节点


充分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节点优势,依托“黔东工业聚集区、梵净山文化旅游创新区、乌江生态经济融合区”三大区块,围绕国家级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农产品加工、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化工等产业,积极发展工业物流、商贸物流、农产品冷链物流、大宗商品物流等,打造黔东物流集聚区。加强乌江通航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公水联运,推动“黔石入江”。


加快建设成为内联贵阳贵安-安顺物流核心区、遵义北部增长极、黔南-黔东南南部增长极,外联重庆、湖南等地区的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和农产品物流基地。


毕节物流枢纽节点


充分发挥川滇黔区域性中心城市和西部陆海新通道节点优势,立足当地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围绕煤炭采选、煤化工、电力(火电)、优质烟酒、新型建材、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产业,发展大宗商品物流、农产品冷链物流、商贸物流、快递物流等,打造黔西北物流集聚区。积极推进公铁联运,推动“黔石出山”。推动毕水兴经济带一体化发展,建成为对内联接黔中经济区和黔北经济协作区,对外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滇中经济区的黔滇川三省结合部区域物流枢纽。


兴义物流枢纽节点


围绕基础材料、新型建材、装备制造、特色轻工等产业集群,发展大宗商品物流、农产品物流、工业物流、商贸物流等,打造黔西南物流集聚区。依托南北盘江-红水河水运航道,南昆、内昆铁路,积极推进公水联运、公铁联运,推动以“黔石”为代表的大宗商品“出山出海”。对内强化与黔西、黔西北物流集聚区联动,推动毕水兴经济带一体化发展,对外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通道,建设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商贸物流中心。


物流枢纽节点建设重点工程


六盘水物流枢纽节点建设工程


推动六盘水高新区现代物流园、六盘水农产品综合物流园、六盘水物流中心、盘州市应急救援物资储备总库、六盘水市钟山区深度贫困地区、国家农业改革试验区冷链物流园建设项目、六枝经济开发区木岗现代物流园、京东农商物流产业园、贵州红果经济开发区中心物流园、盘州市刺梨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


铜仁物流枢纽节点建设工程


推动铜仁高新区快递物流园、鹏程物流园、石阡县冷链物流园、碧江经开区仓储物流中心、铜仁大龙至万山货运铁路及站场、铜仁市南部片区物流集散中心、黔东北铁路物流园、黔东北冷链物流中心。石阡县应急物资储备库、松桃县孟溪物流园等重点项目建设。


毕节物流枢纽节点建设工程


推动毕节公铁联运货运物流园、毕节空港仓储冷链快递物流园、毕节国际内陆港、毕节市黔西北农产品电商物流园(二期工程)、毕节金海湖新区竹园物流中心冷链物流园、威宁江楠现代农业物流园、大方县特色农产品物流园、黔金叶现代智慧物流园区、织金经济开发区八步物流枢纽中心、织金冷链物流园等重点项目建设。


兴义物流枢纽节点建设工程


推动黔西南州兴仁市薏仁米国际交易中心、粵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黔西南配送中心、黔西南州安龙县食用菌冷链物流园、黔西南州义龙新区公铁联运智慧物流园、望谟县蔗香港物流园、智能一体化现代综合物流园、贞丰县应急物资储备库、兴仁市物流园、中国西南(安龙)石材产业城物流园、兴义市农副产品物流园等重点项目建设。


4、打造多个物流集散节点


选择处于交通节点、具有区域带动作用或较强产业基础的仁怀、赤水、习水、正安、桐梓、湄潭、绥阳、盘州、水城、六枝、普定、威宁、黔西、织金、金沙、纳雍、大方、德江、松桃、玉屏、印江、思南、榕江、三穗、黎平、龙里、独山、福泉、瓮安贵定、惠水、兴仁、安龙、贞丰等县域打造物流集散节点,作为“一核两极四节点”物流枢纽的有力补充,形成设施衔接、信息互联和功能互补的分层分级物流网络体系。


第二节  形成“三纵三横”物流通道


纵向中通道


充分发挥通江达海龙头作用,强化贵阳贵安-安顺、遵义核心枢纽功能,以毕节、安顺、都匀、凯里为重要节点城市,以渝黔、川黔、黔桂、贵广、成贵铁路,兰海、厦蓉、银百高速公路为主线,以瓮马铁路,道真至新寨、崇溪河至罗甸、赤水至望谟高速公路为辅线,联动“一核两极”,构建北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通向丝绸之路经济带,南接粵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通向海、上丝绸之路的物流通道,成为西部陆海物流大通道重要组成部分。


纵向西通道


以毕节、六盘水、兴义为重要节点城市,以内昆、水红、叙毕、织毕、水柏、威红铁路,生机至兴义、威宁至板坝高速公路为主体,构建融汇毕水兴经济带,联动黔北经济协作区、“三州”少数民族地区,北接四川,南接北部湾的物流通道。


纵向东通道


以铜仁、凯里为重要节点城市,以渝怀、铜玉铁路,松桃至从江、沿河至榕江高速公路为主体,构建联动黔北经济协作区、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三州”少数民族地区,北接重庆,南接广东的物流通道。


横向中通道


充分发挥连东接西骨干作用,强化贵阳贵安-安顺核心枢纽功能,以铜仁、凯里、都匀、安顺、六盘水为重要节点城市,以沪昆铁路、沪昆客专,沪昆高速公路为主体,构建内联毕水兴经济带、黔中经济区、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外接长株潭经济区、长三角、京津冀、滇中经济区,通向东盟自由贸易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物流通道,成为沪昆国家物流大通道重要组成部分。


横向北通道


强化遵义核心枢纽功能,以铜仁、毕节为重要节点城市,以杭瑞高速公路为主,以德江至习水、江口至都格高速公路为辅,构建联动毕水兴经济带和黔北经济协作区,东连湖南、湖北,西接四川、云南的物流通道。


横向南通道


以凯里、都匀、兴义为重要节点,以水口至江底高速公路为主,融汇“三州”少数民族地区,构建联动黔中经济区、毕水兴经济带,东接长株潭经济区,西接滇中经济区的物流通道。


物流遁道建设重点工程


铁路通道建设重点工程


推动贵阳至南宁、盘州至兴义、铜仁至吉首、泸州至遵义铁路、盘州-六盘水-威宁-昭通、新渝贵等高速铁路建设推动叙永至毕节铁路、瓮马铁路南北延伸线、黔桂铁路增建二线、黄桶至白色、叙永至遵义等铁路建设;实施贵广铁路达速改造。


公路遁道建设重点工程


建设兰海国高扩容重庆至遵义段、沪昆国高扩容工程贵阳至安顺段和安顺至盘州段(黔滇界)、纳雍至晴隆、贵阳(乌当)至平塘、贵阳经金沙至古蔺(黔川界)等国家高速公路项目;建设镇雄(黔滇界)至赫章、威宁至围仗、道真至武隆(黔渝界)等省际项目,湄潭至石阡、正安至习水、瓮安至开阳、雷山至榕江、石阡至玉屏等城际通道项目;提升改造普通国道省道公路项目。


航空通道建设重点工程


建设贵阳龙洞堡机场三期扩建工程、贵阳航空枢纽中期能力匹配扩能工程、威宁机场、黔北(德江)机场、盘州机场;实施荔波、黎平、安顺、毕节、遵义新舟、遵义茅台等机场改扩建工程。


水运通遒建设重点工程


积极推进乌江(乌江渡-龚滩)航道提等升级,沙陀第二线1000吨通航设施工程,龙滩电站1000吨级通航设施建设、南北盘江-红水河航道扩能工程,清水江航电一体化开发和清水江(白市-分水溪)航道扩能工程,清水江平寨、旁海等航电枢纽,乌江渡、索风营等库区航运工程。


第三节  构建内联外融的物流网


都市圈物流网


以贵阳贵安、遵义、安顺为核心,重点依托贵阳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和遵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以及清镇市物流园区、黔中(安顺)物流园区2个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打造形成服务贵阳贵安-安顺都市圈和遵义都市圈物流网。


区域物流网


以六盘水、毕节、铜仁、凯里、都匀、兴义为核心,积极打造一批联动都市圈物流网络和县域物流集散节点的省级物流园区,形成服务黔北经济协作区、毕水兴经济带、“三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区域物流网。


县城物流网


以县域物流集散节点为核心,布局建设一批具有交通节点优势、融合产业发展特色的物流基础设施,形成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县域物流网。


第四章  发展任务


第一节  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


1、优化物流基础设施网络


加快推进以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和省级物流园区为支撑、区域性物流园区为补充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推动贵阳和遵义加快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发挥现有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作用,再创建一批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推动六盘水、安顺、毕节、铜仁、黔东南、黔南和黔西南积极打造省级物流园区,推动仁怀、盘州、福泉等重要物流节点县积极推进区域性物流园区建设。推动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货场以及各种运输方式的枢纽场站、集装箱站、中转站、货运站等物流基础设施向国家物流枢纽、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省级物流园区和区域性物流园区集聚。


2、提升物流组织服务能力


打造基于国家物流枢纽的一体化物流组织平台


以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载体,推动国家物流枢纽周边区域的物流园区、货运场站、配送中心、仓储基地等物流设施有效联结,聚集干线、支线、仓储、配送等物流服务资源,打造物流服务要素高度聚集、物流运作辐射网络强大、优势互补、业务协同、利益共享的合作发展平台。鼓励各类物流服务平台之间进行对接和融合,鼓励铁路、港口、机场物流向平台化组织方向转型。


推动物流企业提升一体化物流组织服务水平


支持大型物流企业强化对分散、小规模物流服务资源的整合和衔接,积极建设集干线运输、支线运输、仓储服务、配送服务、国际服务、运输代理等物流服务于一体的服务组织平台。鼓励满帮、传化等企业的公路运输车货匹配平台进一步提升组织干线运输、衔接支线运输、对接末端配送的服务能力,推进物流运作和运输组织服务网络化、规模化发展。


3、推动干支配网络衔接畅通


打造国际国内双循环物流大通道


加快建设以贵阳贵安、遵义等中心城市为依托的物流通道,与四川、重庆、湖南、广西、云南等省份积极推进跨区域干线运输、物流走廊建设,推动物流运作资源向“三纵三横”物流通道规模化集聚,提高贵阳、遵义中心城市辐射能力,降低跨区域物流成本,密切与沿通道城市间、国际国内市场间的联系,打造新发展格局下的经济新增长极。


织密支撑物流大通道的支线网络


以“三纵三横”物流通道为载体,推动贵阳、遵义中心城市和安顺、六盘水、毕节、铜仁、凯里、都匀、兴义等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支线网络建设,密切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间的支线联系,为大通道聚集物流服务资源、开展规模化运作提供支持,为周边城市利用大通道创造条件。


强化干支线与末端配送衔接


积极引导区域分拨、城市配送系统布局建设,密切末端配送与物流通道之间的联系,创新城乡配送发展模式。强化区域分拨与城市配送之间的运行联系,形成分拨配送紧密衔接的配送服务网络,营造干支线支撑配送高效发展格局。


4、构建多式联运服务网络


加快对多式联运发展的顶层设计,注重与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综合交通运输及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专项发展规划的有效衔接。加快推进以国家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为重点的多式联运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贵阳、遵义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开展适宜的多式联运,打造一批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公铁联运工程、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公空联运工程。


第二节  打造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供应链体系


推动物流业与农业、制造业、商贸业、旅游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上下游各环节资源优化整合和高效组织协同,通过延伸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创新产业链,深化现代物流业与一二三产业协同联动、紧密融合,助力“四化”进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促进物流业与农业深度融合,助推农业产业化


以十二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积极打造物流与农业协同发展的产业协同联动模式,强化物流业对农业的支撑带动作用。围绕农业产前环节,鼓励物流企业为农业企业提供覆盖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采购、运输、配送等服务。围绕农业加工、储藏、运输等产后流通环节,鼓励物流企业提供运输、储存、流通加工、配送、分销等服务。支持企业建设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推进农产品产地与销地、批发市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拓展产销对接、加工包装、统仓统配、安全检测、溯源查询等功能,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聚焦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产业集群、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等平台、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优化农产品冷链物


流网络布局,建设一批农产品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和加工配送中心。积极发展农产品和冷链物流服务,打通“从产地到餐桌”农产品销售链条,延伸农产品加工链条,助推“黔货出山”。


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助推新型工业化


围绕十大工业产业,鼓励物流企业围绕重点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区,布局建设一批提供高效快捷物流服务、降低制造业物流成本的物流设施,促进原材料、零部件、中间品、最终产品在生产企业间无缝衔接,为商品生产与最终消费紧密连接提供有力支持。鼓励物流企业为制造企业量身定制供应链管理库存、“线边


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等物流解决方案,满足敏捷制造、准时生产等精益化生产需要。鼓励物流和供应链企业开发面向加工制造企业的物流大数据、云计算产品,提高数据服务能力,协助制造企业及时感知市场变化,增强制造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捕捉能力响应能力和敏捷调整能力。


促进物流业与商贸业深度融合,助推商贸现代化


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围绕特色商业街区、商贸功能区、中央商务区等城市重点区域,着力完善面向不同类型采购商的网络化仓储配送体系、面向网商的便捷化供应链物流服务体系、面向零售末端及终端消费者的共同配送服务体系。支持物流企业联合大型商贸企业、连锁超市布局建设“前置仓”等设施设备,提高末端配送效率和服务质量。鼓励批发、零售、电商、餐饮、进出口等商贸服务企业与物流企业深化合作,优化业务流程和渠道管理,促进自营物流与第三方物流协调发展,提高“最后一百米”服务能力。


促进物流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助推旅游产业化


依托我省丰富的旅游资源,围绕主要旅游景区布局旅游物流设施,分区域建设若干集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加工、配送和信息服务为一体的旅游商品物流集聚区,培育具有整合全国资源能力的旅游供应链企业。搭建旅游物流供应链信息平台,连接旅行社、酒店、交通以及旅游商品生产、销售、配送等要素,形成有效沟通、运转顺畅的旅游产业服务链。


第三节  发展集约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1、大力发展数字化智慧化物流


加快推动物流数字化发展


加强数字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货物、货运场站、运输工具、物流器具等物流要素数据化信息化,促进物流大数据采集、分析、应用,推动智慧物流组织模式创新。支持物流企业积极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有效串接产业链供应链环节、物流运作环节、生产流通环节的物流信息平台。加强各类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加大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的物流信息整合力度,推动铁路、公路、航空、水运、海关等信息开放共享,鼓励物流重点企业、物流园区与政府公共信息平台数据共享,推进区域间和行业内信息互通。


推进物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传统物流枢纽、物流园区、物流中心、货运场站等智慧化改造,打造智慧物流园区、智慧口岸、数字仓库等设施网络。开展省级智能仓储试点示范,支持企业应用“信息系统+货架+托盘+叉车”的仓库技术,推动平层仓储设施向立体化网格结构升级。推动物流装备智慧化,推广应用自动分拣机器人、无人机、无人车等智能装备,完善智能快件箱、冷链智能自提柜、智能充换电站等末端设施。


2、推进绿色物流发展


积极推行绿色流通,推广节能技术,加快节能设施设备升级改造,培育一批集节能改造和节能产品销售于一体的绿色流通企业。加强绿色物流新技术和设备研究应用,开发应用绿色包装材料,促进物流包装绿色化、减量化。


鼓励绿色物流基础设施及模式创新


围绕生产力布局和城乡居民消费,优化现代物流业空间布局,整合集聚物流设施资源、企业资源、组织资源和信息资源,减少返空、迂回、无效、过远等不合理运输,通过集约化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和过多占用资源。优化货物运输结构,推进运输组合模式创新和绿色物流运行创新。科学合理配置各类高效运输装备,大力发展甩挂运输、共同配送、统一配送等先进物流组织模式,促进节能减排。


推广绿色物流技术应用


推广LNG、 CNG等清洁能源和电动等新能源运输配送车辆,配套建设加气站、充电站等绿色交通能源设施。采用绿色仓储技术和节能装备,提倡物流加工环节采用环保材料进行简单包装,提高物流包装物重复、回收利用比例,推广托盘等标准化器具循环利用。


3、高质量发展专业物流


加快发展快递物流


实施快递“进厂进村出海”工程,推进邮政快递物流基地、区域分拨中心、集散中心等重要快递节点建设,依托机场、高铁枢纽站,打造集电商、快递、仓储、配送为一体的综合物流园区。实施交邮协同发展工程,推进在民航、铁路、公路、水路枢纽同步建设邮政快递处理设施,深化交邮业务对接,努力实现邮政、快递网络与各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转换、快速转换、快速运递。鼓励引导各类资本参与末端投递设施建设,推广智能快件箱等自助服务设施应用,提升末端网络密度。引导快递企业总部加大农村寄递网络投资,支持邮政企业、快递企业、货运物流企业和电商企业建立区域分拨配送中心、仓储中心,规范管理农村寄递网点,保障网点稳定运行。鼓励农村寄递物流企业立足县域特色农产品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主动对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农产品上行提供专业化供应链寄递服务。


大力发展冷链物流


围绕更好满足生鲜农产品生产流通规模化需求、城乡居民生活消费品质化需求、生物医药等专业化需求,加快补齐城乡冷链物流短板、打通流通堵点、完善网络体系,全面提升冷链物流发展水平。加快建设一批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形成衔接产销地、覆盖城市乡村、联通省内外的骨干冷链物流网络。聚焦农产品流通“最先一公里”,加快建设产地预冷、贮藏保鲜、分级包装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开展分拣、包装等流通加工服务。围绕农产品配送“最后一公里”,鼓励企业面向商超、生鲜连锁、酒店餐饮、学校、机关团体等开展农产品集中采购、流通加工、多温区共同配送服务。支持企业发展“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冷链物流新模式。


积极发展铁路物流


进一步完善铁路货场、装车点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铁路专用线,提升铁路集货组织能力,积极开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定制化货运班列。加强铁路、公路、港口货物运输业务协同,推广铁路“一站式”“一单制”服务和电子化单证,规范和优化各衔接环节,推广设施设备标准化。推动贵阳改貌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开发国际物流运输业务,积极加入“蓉新欧”、“渝新欧”,适时开行“黔新欧”集装箱班列,发展贵州至东盟国家国际货运班列。鼓励有条件的物流园区、铁路货场发展高铁物流,拓展高铁货运、高铁快递业务。


加快发展粮食仓储物流


完善粮食仓储设施布局,建设西北部、西南部、中部、东北部、东南部五大粮食安全保障圈,打造贵阳、遵义双粮食物流枢纽,布局建设跨省粮食铁路物流节点,补齐粮食物流短板,大幅提升粮食跨省流通效率。实施省级储备扩容提能工程,在各市州建设中心库,补齐省级储备仓容缺口,填补县级仓容空白。鼓励和支持高标准粮仓建设,改造升级现有仓储设施,布局应急成品粮库,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的基础设施体系。促进粮食仓库、运输工具和中转设施之间有效衔接,推广应用先进散粮接发设施等物流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


大力发展大宗商品物流


优化煤炭、矿产、钢材、粮食、建材等大宗商品物流服务网络,提升沪昆、川黔、黔桂等铁路干线运输通道,厦蓉、兰海、沪昆等高速公路干线运输通道,乌江航运通道的大宗商品物流能力,研究开行铁路货运班列、点对点货运列车、大宗货物直达班车,发展铁路散粮运输,煤炭、钢材、化肥等产品重载运输。增强大宗商品物流枢纽、园区等储备中转、通关保税等功能,推进大宗商品仓储数字化,探索发展数字化仓单、提单,完善统一的物资编码和标准,构建生产对接顺畅、商贸渠道拓展、交易规模议价、共同储备保障的大宗商品供应链物流服务平台。


第四节  培育发展创新赋能的现代物流经济体系


聚集引领,大力发展枢纽经济


推动黔中城市群依托贵阳、遵义国家物流枢纽,发挥高效便捷的物流基础设施及网络优势,吸引包括原材料、劳动力、新技术、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聚集,聚焦装备制造、磷化工、铝及铝加工、航天航空装备、汽车制造、白酒、锰及锰加工等优势产业,以及黔中城市群的商贸流通业,完善聚集、辐射和增值功能,积极发展具有物流、产业双规模效应的物流枢纽经济,打造城市群经济新增长极,培育新增长点。


区域合作,加快发展通道经济


结合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及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战略,鼓励各地沿“三纵三横”物流通道,布局建设与当地产业发展规划相契合的物流基础设施,培育服务通道经济发展的供应链组织系统,构建供应链运营中心和服务平台,加强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区域的合作,通过实行城乡分工、区域协作,优化沿“三纵三横”物流通道的产业布局和联动,加速经济要素的高效流动,提升西部陆海新通道、沪昆等大通道资源整合能力,打造我省主干线贯通、支线流畅、横向到边、纵向不断延伸的工业、农业、商贸、旅游等产业全面发展的通道经济走廊。


第五节  发展保障有力的现代应急物流体系


统筹推进全省应急物流设施建设


充分利用物流节点网络和通道资源,整合存量应急设施,推动国家物流枢纽、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示范物流园区等重大物流设施嵌入应急功能,加快补齐医疗医药、救援救灾、粮油、食盐、食糖、肉类等应急物资储备设施短板,形成政府应急物资储备库、企业物流配送中心、邮政快递分拨中心等应急储运设施高效协同的应急物流基础设施网络。


提升应急物流组织能力


建立“平时服务、急时应急”的全流程、专业化应急物流企业库和人员队伍,调动社会有效资源,构建以政府储备为基础,以企业(商业)储备、产能储备、社会化储备为支撑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和快速调运机制。建立相关重点保障企业、单位名单,明确响应机制、主要功能、任务职责等,加强应急演练,提升平急结合的应急物流能力。


建立健全应急物流响应机制


推动全省物流应急调度系统、各地应急指挥中心。交通战备办公室等资源整合,构建完善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实物和产能、政府和企业储备相结合的应急物流响应机制。针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建立应急物流的分级响应和保障体系。整合建立应急物流资源信息共享和指挥调度平台,提升物资跨区域大规模调运组织水平,满足应急物资紧急调运,保障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运行。


构建军民融合发展的应急物流


建立由政府牵头,多方主体参与的“政企协同、军民融合”应急物流联动长效响应机制,发挥在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等情况下的紧急保障作用。支持重点物流企业加快推进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和智能化建设,培育成军民融合发展的物流企业。积极申建国家应急救援区域保障中心等平战结合的应急物资储备设施。积极推进改貌铁路物流中心、牛郎关物流园、遵义黔北现代物流新城、中国物流黔中物流中心等建设军民共建共享、军民融合发展的物流园区,进一步提升军民融合发展的物流支撑能力。


第六节  积极发展内联外通的现代国际物流体系


推进物流开放平台建设


加快完善提升贵阳、贵安新区、遵义综合保税区保税加工、物流、贸易、金融等服务功能,推动贵安新区、贵阳国家高新区、贵阳国家经开区、遵义国家经开区、安顺国家高新区、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加快建设服务国际贸易的物流基础设施。发挥贵阳龙洞堡机场口岸、遵义新舟机场航空口岸、铜仁凤凰机场临时航空口岸的国际物流服务功能。推进中国(贵阳、遵义)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和安顺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建设。加快一局四中心(国际邮政互换局、国际快件中心、保税物流中心(B型)、国际货运中心和海关监管中心)建设。完善干线运输、区域分拨、物流信息、多式联运等服务功能。


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


完善口岸“三互”(即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大通关体系,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实现一点接入、共享共用、免费申报,为进出口货物在申报、查验、放行等方面营造便利化通关环境。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复制推广“先出区、再报关”、“跨部门一次性联合检查”等改革举措,提高通关效率。积极开展“先期机检”、“智能识别”作业试点。探索完善大宗商品检验监管模式。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科学设置肉类、冰鲜水产品、水果等指定查验场地。


拓展国际物流服务功能


推动国家物流枢纽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的供应链集成化服务,打造国际大宗商品交易物流平台、跨境电商物流平台等商贸供应链组织平台。围绕制造业国际原材料来源、上下游产业布局、产品市场空间等,提高国际物流通道网络匹配度,推动产业物流集成化与智能化,培育国际制造业供应链组织平台。加强物流、信息、金融等服务功能横向集成,培育综合性供应链服务体系,发展生产组织、国际分销、全程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高度融合的国际产业物流服务体系。


第七节  培育充满活力的物流市场主体体系


优化市场发展环境


积极营造有利于市场主体发育的有序竞争和合作环境,努力改善市场监管环境。结合物流行业特点和市场运行机制,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引导和支持市场主体发展。重点围绕现代物流业复合型产业特征,以及与相关产业高度融合的业务创新、业态变革等发展要求,进一步简政放权,简化审批流程。


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鼓励和引导物流企业培育基于数据、算法等的新型核心竞争力,增强发展动力,不断提高物流服务的科技含量水平。加快夯实信息基础网络,加快新型技术推广普及,为物流企业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创造条件,鼓励物流企业应用新技术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和产业运行效率。


引导企业转型发展


加快国家物流枢纽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干、支、仓、配企业实现空间整合与业务有效协同,促进企业规模扩张发展。加强金融支持和服务引导,促进企业围绕网络空间扩张、功能集成并延伸等重点方向,开展资产兼并重组和联盟合作,加强市场资源整合,提高市场集中度。积极支持省内重点生产企业剥离物流业务,大力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服务。


第八节  夯实科学完善的现代物流基础体系


健全物流标准体系


统筹推进物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体系建设,对经市场运行和行业发展检验的物流标准,及时调整标准层级和适用范围,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发挥标准对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完善物流统计体系


进一步完善现代物流统计制度,建立健全反映现代物流业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高质量发展的监测指标体系。研究利用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提高现代物流业运行监测分析能力,为政府部门分析研判宏观经济和行业发展趋势、研究制定政策规划提供基础依据,为企业顺应形势及时调整经营战略提供参考。


优化物流信用环境


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积极开展信用承诺、信用分级分类监管,进一步研究完善守信激励措施,依法依规实施失信惩戒,强化市场淘汰机制,规范现代物流业市场秩序,约束物流企业经营行为,不断提高物流企业整体信用水平,营造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良好市场环境,为现代物流业和相关产业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培养引进一流物流人才


完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等机构的作用,综合采取专业培训、岗位实训等多种形式,加大对不同层次、不同方向的物流人才培养力度,加强高校特色优势物流专业建设,加快形成完备的物流专业人才梯队。打造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物流公共科研服务平台,全面提升现代物流业的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发挥人博会招才引智的平台作用,统筹物流企业人才需求,积极引进一批高层次物流人才。


第五章  重点工程


第一节  物流平台建设工程


实施物流平台建设工程,重点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省级物流园区和区域性物流园区等物流平台建设。到2025年,基本形成以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和省级物流园区为支撑、区域性物流园区为补充的物流园区网络。


加快国家物流枢纽建设


推动贵阳市加快推进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推进贵阳商贸服务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和遵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进入国家年度建设名单。支持六盘水、毕节、安顺、铜仁等地争创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加快重点物流园区建设


推动清镇物流园区、黔中(安顺)物流园区、贵州省快递物流园积极发挥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作用。积极推进贵阳农产品物流园、贵阳都拉营国际陆海通物流港等申建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推动遵义黔北物流新城、中国物流黔中物流中心、福泉综合物流基地等建设省级物流园。推动盘州红果经济开发区中心物流园、车夫网物流总部基地、贵州南部(独山)物流中心。兴义智能一体化现代综合物流园等建设区域性物流园区,


加快县城物流集散节点建设


在仁怀、习水、盘州、水城、普定、威宁、金沙、德江、玉屏、榕江、三穗、龙里、福泉、兴仁、安龙等县,加快建设一批县域物流集散节点。


物流平台重点建设工程


1、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工程


贵阳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推动贵阳市加快推进以贵州省物资现代物流集团牛郎关物流园区、改貌铁路物流中心、贵阳铁路口岸和贵阳传化公路港为重点的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


贵阳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推动贵阳市以都拉营国际陆海通物流港为重点,联动贵阳综合保税区和贵阳北部物流集聚区,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


贵阳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推动贵阳市围绕清镇市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和湖潮铁路货运基地,联动贵阳西部商贸集聚区,建设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


贵阳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推动贵阳市以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为重点,联动贵阳东部物流集聚区,建设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遵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推动遵义市以贵州遵义黔北物流新城和阁老坝铁路货场为核心,联动黔北经济协作区,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2、重点物流园区建设工程


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清镇市物流园区、黔中(安顺)物流园区、贵州省快递物流园。


省级物流园区:贵阳都拉营国际陆海通物流港、遵义黔北物流新城、中国辣椒城综合物流园、六盘水农产品综合物流园、中国物流黔中物流中心。毕节金海湖新区竹园物流中心、威宁江楠现代农业物流园、鹏程物流园、黔东南电商智能物流园、贵州现代物流(黔东)产业园(黔东南银田物流园)、福泉综合物流基地、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黔西南配送中心等、


区域性物流园区:仁怀市南部新城仓储物流中心、习水县智慧物流产业园、六盘水智慧物流中心、贵州红果经济开发区中心物流园、贵州安顺:黔中城投智慧物流园、大方特色农产品物流园、黔东北冷链物流中心、


黔东智慧物流园、贵定南铁路物流基地、贵州南部(独山)物流中心、兴义智能一体化现代综合物流园等。


第二节  多式联运发展工程


实施多式联运发展工程,以调整运输结构为目的,以培育多式联运主体、以建设多式联运项目、拓展多式联运线路为主抓手,大力推动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


培育多式联运主体


支持贵州省多式联运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陆海新通道运营贵州有限公司、贵州普黔多式联运有限公司、黔东南州陆港运营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提升多式联运服务水平;


鼓励贵州磷化集团、首钢贵钢公司、贵州轮胎公司等企业积极拓展多式联运业务;鼓励单一运输方式承运人向多式联运经营人转型,支持有条件的物流企业发展多式联运业务,提供专业性的多式联运服务。


建设多式联运重点项目


推进贵州(昌明)国际陆港联通川贵地区-粤港澳大湾区集装箱铁水联运、遵义黔北物流新城渝黔联动公铁水集装箱多式联运等国家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推动贵阳都拉营国际陆海通物流港、贵州东部陆港、黔东南陆港积极申建国家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推进贵州铁投都拉物流公司、贵州遵铁物流公司、中国物流贵州有限公司等铁路专用线,贵阳综合保税区口岸延伸监管区(一期)、开阳久永铁路永温站货场扩能改造工程等项目建设。


拓展多式联运线路


推动贵阳、遵义等市州积极与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份合作共建“黔渝新欧”班列、重庆-贵阳-北部湾班列。鼓励企业采取合作铁路加挂和单独组列两种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向南开行至北部湾港口的班列直达线或中转线,通过铁海联运实现贵州产品对外输出;向北开行至重庆的班列直达线或中转线,实现与中欧班列、长江航运有效衔接。支持利用乌江、南北盘江-红水河水运航道开辟到达长江中下游、粤港澳大湾区的多式联运线路,为铜仁、黔西南、安顺、毕节等地的“黔石出山”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支持贵州磷化集团利用长三角、珠三角、东南亚、新西兰等地的多式联运线路为省内大宗商品生产、贸易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


多式联运重点建设工程


多式联运建设项目


贵州(昌明)国际陆港联通川贵地区粵港澳大湾区集装箱铁水联运、遵义黔北物流新城渝黔联动公铁水集装箱多式联运等国家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贵阳都拉营国际陆海通物流港(二期)、贵州东部陆港、黔东南陆港等多式联运项目、贵阳改貌铁路口岸、清镇市物流园区铁路港物流仓储二期。


铁路专用线建设工程


贵州铁投都拉物流有限公司、贵州遵铁物流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李家湾物流园、中国(安顺)石材城、中国物流贵州有限公司、贵州众一金彩黔织金煤炭综合物流园、贵州大龙宝鼎物流市场有限公司等铁路专用线,贵阳综合保税区口岸延伸监管区(一期)、开阳久永铁路永温站货场扩能改造工程等项目。


第三节  制造业物流融合发展工程


实施物流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工程,围绕十大工业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加快发展与制造业联动的制造业物流。


推动物流企业积极发展制造业物流


鼓励物流企业紧密围绕制造企业物流需求,主动融入产业物流供应链,重塑业务流程,为生产企业提供采购物流、入厂物流、交付物流、回收物流等精细物流服务,通过流程优化、模式创新、效率提升,建立面向企业用户的一体化供应链管理服务体系。支持省现代物流产业集团、贵州茅台物流公司、贵州丰茂运输公司等大型物流企业参与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为生产制造企业提供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完整供应链服务。


促进物流园与制造业集聚区物流功能整合


支持各地聚焦工业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区的物流需求,开展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示范工程,重点扶持与产业集聚区相配套的集成化、专业化、一体化的物流中心和园区建设,通过整合物流资源,推动物流枢纽、物流园区与制造业集聚区、产业集群协调发展,形成产、购、销、运、储一体化产业生态圈,为产业对接提供配套服务。


鼓励制造企业剥高物流业务


大力推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引导制造企业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经营方式,深化细化专业分工,实行主辅业分离,鼓励制造企业外包物流业务。支持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剥离物流业务,设立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开展社会化物流服务。


制造业物流重点建设工程


装备制造物流建设工程


鼓励物流企业聚焦贵阳、遵义、安顺等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提供一站式物流服务,支持航空航天、汽车、工程装备等产业整车(机)龙头企业加快物流流程再造,推动生产零部件库存外移,建设形成保障生产和售后供应的零部件产业链物流系统。


白酒物流建设工程


鼓励物流企业聚焦遵义仁怀、习水、汇川,毕节金沙等白酒产业集聚区,围绕白酒原料储备供应、白酒废料回收、白酒外销外运等环节,积极建设一批白酒原料储备周转仓库,白酒废料、白酒产品外运设施设备,加快发展与白酒产业相适应的物流服务体系。


煤炭物流建设工程


鼓励企业聚焦毕节、六盘水、黔西南等煤炭产业集聚区,依托煤炭资源富集、煤炭采选集聚、电煤需求稳定的优势,盘活铁路货运站场、码头等存量设施,补齐进场进港交通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发展与煤炭产业相适应的物流服务体系。


基础材料物流建设工程


鼓励企业聚焦贵阳修文、六盘水水城、铜仁松桃等以钢铁及其制品、锰及锰系材料为主体的黑色金属材料产业集聚区,聚焦贵阳清镇、遵义播州等以铝及铝加工、钛及钛加工为主体的有色金属材料产业集聚区,围绕基础材料产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加快发展与基础材料产业相适应的物流服务体系。


轮胎物流建设工程


鼓励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与第三方物流企业联动发展,建设以整车企业供应基地为核心的销售物流网络,保障轮胎产品供销渠道可控,助力轮胎企业提升优势品牌影响力。


第四节  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工程


实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工程,鼓励物流企业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重点生产基地、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力推动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冷链物流园区等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助推“黔货出山”,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冷链物流基地建设


推动贵阳、遵义等申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突出产地服务、城市服务、中转集散、生产加工等功能,整合、新建冷链物流设施,打造高质量冷链物流集群。推动六盘水、安顺、毕节、铜仁、都匀、凯里、兴义等建设省级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鼓励企业在重点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一批集预冷、分选、加工冷藏、发货、检测、收储、信息等功能于一体的产地型冷链基地,在农产品主要销区建设一批集仓储、分拣、包装、配送、半成品加工等功能于一体的销地型冷链基地。


培育提升冷链钧流运营能力


积极培育发展第三方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打造一批知名物流服务品牌。推广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冷藏、运输、加工、销售的全程应用。鼓励企业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提升冷藏运输、冷藏保鲜、冷冻存储等基础服务标准化、专业化水平。


冷链物流重点工程


冷链物流重点项目


推进贵州省农产品现代流通中心、贵州瀑布冷链三期、贵阳农产品物流园、清镇现代化冷链物流配送中心、湄潭城乡冷链物流园、遵义茶业集团冷链物流仓储、六盘水市钟山区深度贫困地区国家农业改革试验区冷链物流建设项目、中农批冷链(黔西)生鲜电商农产品物流园、威宁(中国薯城)农特产品冷链物流中心、碧江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黔东南银田农产品物流园、榕江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中心、黔南农产品电商仓配港、黔西南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冷链物流中心、兴义农副产品果蔬流通冷链配送中心。黔西南州安龙县食用菌冷链物流园等重点项目建设。


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


围绕农产品产地,加强农产品产地分拣包装、预冷储藏、初加工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完成农产品冷链仓储设施。


第五节  商贸物流高质发展工程


实施商贸物流高质量发展工程,鼓励商贸流通企业结合全省城市商业体系及县乡商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城乡高效配送。


完善城乡配送网络


加快构建以综合物流中心(物流园区)公共配送(分拨)中心、末端配送网点为支撑的城市配送网络。健全以县域物流配送中心、乡(镇)配送节点、村级公共服务点为支撑的农村配送网络,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构建公共配送中心和末端网点直通快捷的农村配送网络。发挥区域配送中心衔接城乡的功能优势,形成衔接有效、往返互动的双向流通网络,畅通黔货出山、进城、出省物流通道。


优化城乡配送组织方式


支持物流企业融合供应商、实体零售门店、网络零售的配送需求,发展面向各类终端的共同配送。依托物流园区、批发市场等配送需求集中场所,整合零担长途干线运输“落地配”与城市配送资源,发展面向机关单位、工商企业、学校、医院等消费团体的集中配送。扩大零售终端网络,整合供应商配送需求,发展面向连锁超市、百货店、专卖店、专业店等零售门店的统一配送。依托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面向电商平台和团体消费的农产品批量配送。结合城市交通状况和配送需求,加强商贸、快递与物流企业的协同协作,因地制宜发展夜间配送、分时段配送。创新发展符合个性化、定制化消费的配送方式。


商贸物流建设重点项目


贵阳市:宝能城市物流配送物流园、满堂红物流园、运派数字物流园、宝湾物流园、网营物联(智慧)供应链运营总部、贵州现代物流牛郎关智慧物流等项目。


遵义市:遵义北部(汇川)物流园、航天江南现代智慧物流园、赤水市旅游商贸物流园等项目。


六盘水市:六盘水物流中心、京东农商物流产业园等项目。


安顺市:贵州安顺黔中城投智慧物流园、普定现代物流港、贵州西部黄果树游客集散中心物流园等项目。


毕节市:金沙农产品冷链综合体系建设项目、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毕节配送中心。


铜仁市:铜仁高新区综合物流园、铜仁市南部片区物流集散中心、铜仁高新区快递物流园等项目。


黔东南州:黔东南电商智能物流园、三穗县黔东商贸物流中心。从江农产品旅游物流园等项目。


黔南州:黔南智慧商贸物流园、都匀市快递物流园、贵海冷链商贸物流供应链创新工程、黔货出山综合物流港等项目。


黔西南州: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黔西南配送中心等项目。


第六节  物流主体培育工程


实施物流主体培育工程,积极培育一批本土企业,积极引进一批国内国际知名企业,持续增强物流服务供给能力。


鼓励物流企业做大做强


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重组、联盟合作等方式进行规模扩张和资源优化整合,在货运代理、供应链服务、智能仓储、多式联运等领域培育一批技术水平先进、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行业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支持贵阳传化、满帮集团、省现代物流产业集团等物流企业打造全省物流标杆企业培育一批创新企业。


鼓励批发、零售、物流企业整合上下游供应链资源,打造-批供应链物流标杆企业。支持物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创建企业技术中心,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科技创新力强、成长性好的物流企业。引导中小微物流企业发掘细分市场需求,做精做专创新服务,增强专业化市场竞争力,提高规范化运作水平。


引进一批知名企业


积极引进国际领先的供应链管理企业和国内知名物流企业来黔设立区域总部,带动省内企业向高端发展,进一步延伸物流产业链条,拓展发展空间。


重点物流企业


A级重点物流企业


贵州贵铁物流有限公司、贵州宁铁南昆物流有限责任公司、贵州穗黔物流股份有限公司、贵州商储胜仓物流有限公司、盘江运通物流股份有限公司、贵州省交通物流集团有限公司、贵州山水物流有限公司、贵州省物资现代物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丰茂运输有限公司、贵州恩煜祥物流有限责任公司、贵州物联(集团)有限公司、贵州顺丰速运有限公司、贵州茅台酒厂(集团)物流有限责任公司、贵州金叶物流有限公司、毕节市黔金叶货物运输有限责任公司、贵州鑫镪物流有限公司、贵阳博众物流运输有限公司、贵州七冶物流有限责任公司、贵州黔和物流有限公司、贵州冶诚物流有限公司、贵州四通展达物流有限公司、贵阳苏宁物流有限公司、贵州省鹏程物流有限公司、贵州金穗宏达物流有限公司、贵州易林物流有限公司、贵州三汇金阳商贸有限公司、西南运通公路物流有限公司等物流企业。


其他重点物流企业


贵州现代物流产业集团、贵州满帮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贵阳传化公路港物流有限公司、贵州省冷链物流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贵州遵铁物流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贵州铁投都拉物流有限公司、贵州省多式联运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陆海新通道运营贵州有限公司、贵州博凯物流园投资有限公司、贵州瀑布冷链食品投资有限公司等物流企业。


第七节  物流提质垅效工程


实施物流提质增效工程,聚焦现代物流各领域环节,全力破除现代物流运行的瓶颈制约,大力补齐短板弱项,积极推动物流业在更高程度、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实现提质增效降本。


进一步降低物流制度成本


着力解决跨运输方式、跨作业环节“卡脖子”问题,系统性提高现代物流体系运行效率。聚焦运输、仓储、配送、信息、金融等物流环节,推动物流领域简政降费,


规范物流领域收费行为。围绕干线运输和进城配送环节,进一步规范道路运输执法行为,切实解决配送车辆进城难、停靠难。


提升物流设施运行效率


加快整合和补齐物流枢纽、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示范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联运转运等配套设施,提升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国家级示范物流园


区的骨干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辐射能力。依托物流枢纽、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示范物流园区布局建设区域性分拨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完善多层级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加强物流枢纽、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园区等密切联动,整合集聚物流市场供需、存量设施资源,提高物流集约化发展水平。


提升物流企业运营能力


支持企业积极整合分散的运输、仓储、配送能力,发展共享仓储、共同配送、统仓共配等集约化组织模式。鼓励物流企业积极运用物流信息平台、网络货运平台等新业态,提升车货配、仓货配效率。引导现代物流企业积极发展供应链物流,为生产制造、商贸流通企业提供精益物流管理服务,提升物流业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能力。


物流设施提质增效工程


物流存量设施提质增效工程


整合优化存量物流设施,统筹补齐物流枢纽、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示范物流园区设施短板,加强物流运输、仓储、搬运、装卸、配送、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有效衔接整合公、铁、水、空多种运输方式和强 化多式联运组织的能力。深化物流枢纽、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示范物流园区干支仓配功能集成整合,提供现代供应链、国际物流、应急物流、冷链物流等专业服务能力,完善枢纽服务体系。


物流增量设施提质增效工程


围绕“一核两极四节点”的空间总体布局,按照科学布局的原则,结合交通、产业、城镇化建设的需求,加快谋划一批具有较强集散功能、覆盖省域、市域、县域的物流枢纽、冷链物流基地、物流园区并推动落地建设,形成层级清晰、功能完整、互联互通的物流网络体系。


第八节  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工程


实施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工程,支持物流企业加快推进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不断夯实现代物流业发展基础。


提升物流标准化水平


鼓励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积极运用国际国内先进物流标准规范物流运行。支持建设标准托盘使用及循环共用体系,支持提升物流配套设施设备和服务标准化水平,重点在快消品、工业零部件等适用领域推广应用标准托盘,推进托盘、周转箱(框)等物流载具与货运车厢的标准衔接。支持行业协会、物流企业积极制修订一批物流细分行业的物流标准。


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


支持物流企业建立面向上下游客户的信息服务系统,促进区域间和行业内信息共享。鼓励医药物流、冷链物流、粮食物流、电商物流、快递物流等领域重点企业加强与公共信息平台的有效衔接,促进相关部门、大型市场主体的物流公共数据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支持满帮国家骨干物流信息平台试点探索市场化机制下物流信息资源整合利用的新模式,推动建立全省骨干物流信息网络,畅通物流信息链,加强社会物流活动全程监测预警、实时跟踪查询。鼓励具备条件的物流园区加快应用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进行改造提升。


物流信息化建设重点工程


物流园区信息化建设工程


支持国家物流枢纽、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省级物流园区和区域性物流园区加快建设物流信息服务平台,鼓励信息平台之间实现数据联通共享,为中小企业提供物流信息服务。


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工程


支持满帮信息化平台、贵阳传化信息平台、贵州现代物流产业集团信息平台等重点物流信息化项目建设。支持物流企业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物流设施设备资源和运营服务产品开展信息化数字化改造,积极提升车货配、仓货配等物流资源匹配效率,推动物流业降本增效,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持贵州梵云、贵州易林网络货运平台,铜仁网络货运线上数字产业园等积极发展网络货运。


第九节  应急物流发展工程


实施应急物流发展工程,以医疗应急储备设施和粮食仓储物流设施为重点,加快补齐应急物流设施短板,健全应急物流储备体系,守牢公共卫生安全和粮食安全的底线。


推动医疗应急物资储备设施建设


加快推动贵州省应急物资(医疗)储备保障中心(一期)项目建设,支持各地在辖区关键交通节点推进建设一批医药物资储备库,积极储备一批急救药物、治疗药物、防护用品、消杀用品及部分特殊医用器械等医疗物资,以应对区域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增强全省医疗物资储备保障能力。


提升粮食应急保障能力


进一步优化全省粮食应急供应网络布局,整合网点资源,与省内粮食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相协同,持续加强应急指挥平台、应急保障中心、应急加工企业、应急储运企业、应急配送中心、应急供应网点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西南粮食城、毕节市粮食产业园、册亨县粮食储备库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形成以省级“西南粮食城”为中心、市州级“十大粮油物流中心”为支撑、县级“1-3 万吨粮库或产业园区”为基础的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加快补齐应急加工短板,布局建设一批粮食应急加工生产线,提升全省应急加工能力。


培育社会化骨干应急物流企业


充分发挥应急物流企业主力军作用,制定应急物流保障重点企业名录,建立高效响应的运力调度机制,提升物资跨区域大规模调运组织能力。支持物流企业建设一批与政府储备基地高效联动的应急物流基地、应急物流中心。应急配送中心等设施,发展快速通达、转运装卸和“无接触”技术装备,积极提升专业化应急物流能力。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强化组织实施


进一步发挥省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领导小组职能作用,完善省现代物流创新发展工作联席会议机制,统筹协调全省现代物流业发展,重大事项报省政府研究决定。健全部门协同、省市县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及时协调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规划落地见效。各地各部门要积极研究出台促进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现代物流业降本增效。有序推进全省各类物流试点示范项目建设,积极开展物流新模式新业态创新,探索和推进一批试点示范项目。各市县应结合各自情况,明确现代物流业牵头部门,完善物流管理体制,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发挥物流行业协会在政策咨询、行业研究、行业自律、企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促进物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节  强化用地保障


完善物流设施用地规划,促进物流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重点保障国家物流枢纽、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示范物流园区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项目用地。对纳入国家和省级专项规划、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的物流项目,在建设用地指标方面予以重点保障。支持利用铁路划拨闲置用地,高速公路服务区、互通区、收费站等零散、空闲土地建设物流设施;支持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土地指标重,点用于物流项目;支持利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发展物流产业,多渠道整合盘活存量土地资源用于物流业发展;支持利用产业园区和工业企业闲置厂房、仓库等存量设施建设物流设施或提供物流服务。支持通过弹性年期出让、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多种方式供应物流企业用地。


第三节  强化财税扶持


巩固减税降费成果,严格落实物流行业税费优惠政策,加大物流领域收费行为监管力度。深化收费公路制度改革,推广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降低通行成本。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统筹省级预算内投资资金、省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省级商务发展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等资金,重点支持列入国家和省“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第四节  强化金融支持


将现代物流业列为新型城镇化投资基金重点支持方向,为现代物流业提供融资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设立物流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开展物流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支持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对物流领军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引导和支持资金流向创新型物流企业。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更多符合物流企业融资特点和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用好人民银行普惠小微信用贷款专项政策。引导银行机构积极入驻“信易贷”平台,对物流企业开展直接信贷业务,支持具备条件的物流企业通过债券等方式融资。推动金融机构落实尽职免责制度和容错纠错机制,支持金融机构研发供应链金融业务系统,加大对物流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动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依托核心企业和载体平台加强对上下游企业的金融服务。


第五节  强化项目支撑


加强项目谋划储备,建立现代物流创新发展重大项目库和动态调整机制,按照“推进一批、实施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做好重大项目库储备,注重项目的科学布局,切实将项目建设作为推进规划落实的重要抓手,强化对纳入规划项目的跟踪监测,加快推进规划选址、用地预审、环境评价、节能审查、审批核准等前期工作。对已开工项目要加快建设进度,及时协调解决困难问题,确保项目尽早投产达效。“十四五”期间,推动建设一批标志性项目,实施城乡冷链物流、物流园区、多式联运和应急储备等重大项目。


第六节  优化营商环境


深化物流领域“放管服”改革,放宽物流相关市场准入。推动物流领域资质证照电子化,加快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实现注册、审批、变更、注销等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深入推进通关一体化改革,优化通关流程,提升通关效率。研究制定政府物流数据开放清单,推动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政务信息开放共享。加强物流行业安全建设,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好货运客服微信

本文网址:http://www.hhbwlhy.com/a/347.html 编辑:好货运,转载请注明出处。